【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寂灭(梵vyupaśama,巴vūpasama,藏rnam-par shi-ba)


  即度脱生死、寂静无为的境地。略作灭。这是指烦恼之火消失、此心归于寂静的究极解脱境界。《杂阿含》卷二十二云(大正2‧153c)︰“一切行无常,是则生灭法;生者既复灭,俱寂灭为乐。”《增壹阿含》卷二十三云(大正2‧672b)︰“一切行无常,生者必有死;不生必不死,此灭最为乐。”此是相对于生死之扰动不安,而称不生不死之寂静安稳为寂灭。
  又,《法华经》卷一〈方便品〉云(大正9‧8b)︰“我虽说涅槃,是亦非真灭;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大智度论》卷二十四云(大正25‧721b)︰“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自性空,非佛所作,非大菩萨所作,非阿罗汉辟支佛所作。常寂灭相,无戏论语言。”此谓诸法本来呈现寂灭相,并非离生死而别有寂灭涅槃之境。
  此外,我国佛教界亦谓僧尼之死为“寂”或“圆寂”。
  [参考资料] 《大般涅槃经》卷十;《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中边分别论》卷上;《大乘庄严经论》卷三;《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九;《华严经搜玄记》卷四(下);《华严经探玄记》卷二;《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末);《华严经疏》卷四十;平川彰编《佛教と心の问题》〈言语活动の止灭と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