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寂静
寂灭无相、寂止凝住之意。在佛典中,此词有两种不同的用法。一指解脱境界,另一指禅定或修行过程的心理状态。兹分述如次︰
(一)谓涅槃之寂灭无相︰是解脱境界的描述。《法蕴足论》卷三云(大正26‧468b)︰“灭为寂静。”《佛性论》卷三云(大正31‧802a、c)︰“寂静相者,自性清净,诸惑本来无生。见此二空,名寂静相。(中略)无生故说寂,无灭故说静。”此即以“寂静”一词形容涅槃之境界远离诸苦,湛然常住,无生无灭。
又,《瑜伽师地论》卷五十说,有余依及无余依地中各有四种寂静。有余依中︰(1)苦寂静︰谓诸漏永尽,后有众苦亦皆悉断,得当来不生之法。(2)烦恼寂静︰谓一切烦恼悉断,得毕竟不生之法。(3)不损恼有情寂静︰谓烦恼永断,不造诸恶而修习诸善。(4)舍寂静︰谓恒住舍性之中,不喜不忧,安住于正念正知。
无余依中︰(1)数教寂静︰谓诸数及言教等并息。(2)一切依寂静︰谓有余依中,虽有施设依乃至后边依等八依。今此界中,总离此等诸依。(3)依依苦寂静︰谓永灭依前八依所生之众苦。(4)依依苦生疑虑寂静︰谓亦依前八依,苦之疑虑不生。
(二)谓心凝住一处之平等安静状态︰《显扬圣教论》卷十三云(大正31‧541a)︰“寂静者,谓善能守护诸根门等,及能永拔烦恼习气。”《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十云(大正31‧741b)︰“寂静者,于扰动、心散乱、恶觉、随烦恼中,深见过患,摄伏其心,令不流散故。”《六门教授习定论》云(大正31‧775b)︰“于此喜爱,以无爱心对治,生时,无所爱乐,其心安静,名寂静住。”又,《往生论》云(大正26‧233a)︰“以一心专念作愿生彼,修奢摩他寂静三昧行故,得入莲华藏世界。”是以一心专念,成奢摩他寂静三昧,即寂静意。
[参考资料] (一)《法蕴足论》卷四、卷六;《般若灯论》卷二;《十八空论》;《究竟一乘宝性论》卷一;《瑜伽论记》卷二十四。(二)《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七;《显扬圣教论》卷四;《三无性论》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