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富兰那迦叶(梵Pūraṇa-kāśyapa,巴Pūraṇa-kassapa、Puraṇa-kassapa,藏Ḥod-syuṅrdsogs-byed)


  六师外道之一。又作富兰迦叶、不兰迦叶、老迦叶、布剌拏迦叶波、补剌拏迦叶波、晡剌拏迦摄波,或单称富兰那、脯剌拏。“富兰那”为其名,意译满,或究竟。“迦叶”为其姓,意译龟、饮光,或护光。系佛在世时,住在中印度、甚有势力的外道,《长阿含》卷十七〈沙门果经〉云(大正1‧107b)︰“有不兰迦叶,于大众中而为导首,多有知识,名称远闻,犹如大海多所容受,众所供养。”
  据《法句譬喻经》卷三〈地狱品〉所说,富兰那为舍卫国的婆罗门师,有五百弟子,尝请王允许与佛比试道力,后败而知惭愧,至江水边,投水而死。复有一说,谓富兰那是奴隶之子,常裸形。
  关于其学说,《杂阿含经》卷三云(大正2‧20c)︰“我闻富兰那为诸弟子说法︰无因无缘众生有垢,无因无缘众生清净。”《长阿含》卷十七〈沙门果经〉云(大正1‧108a)︰“彼不兰迦叶报我言︰(中略)于恒水南脔割众生亦无有恶报,于恒水北岸为大施会施一切众,利人等利亦无福报。”又,《大般涅槃经》卷十九云(大正12‧474b)︰“有大医名富兰那,(中略)为诸弟子说如是法︰无有黑业无黑业报,无有白业无白业报,无黑白业无黑白业报,无有上业及以下业。”
  由此可知,不兰迦叶认为人的行为与果报无关。所以作恶无罪报,行善无福报。杀人与布施的价值是平等的。
  此外,依巴利《增支部》六‧五十七所述,他将人分为六种阶级,即(1)黑生(kaṇ-hābhijāti)︰指屠者、猎师等古代印度人视为贱业者;(2)青生(nīlābhijāti)︰指佛教比丘及业论者、所作论者等;(3)赤生(lohitabhi-jāti)︰指尼乾子之徒;(4)黄生(haliddabhi-jāti)︰指在家的裸形者;(5)白生(sukkab-hijāti)︰指邪命外道;(6)最胜白生(parama-sukkābhijāti)︰指难陀跋蹉(Nanda-vaccha)、瞿沙商吉迦(Kisa-saṅkicca)、末伽利瞿舍梨子(Makkhali-gosāla)等人。并以黑生为最下级,越白则阶级越高。
  ◎附︰黄心川〈富兰那迦叶的道德否定论〉 (摘录自《印度哲学史》第四章)
  富兰那迦叶的生平和思想留下的史料不多。迦叶是他的族姓,富兰那是他名字,有人根据他的族姓,推测他是一个婆罗门出身的人,但此说曾被很多学者所否定。据西元五世纪斯里兰卡的佛音说,他是一个奴隶的儿子,生于牛舍,在年轻时曾裸形露体地从奴隶主家里逃出,后在群众中说教,获得了声名,成为王舍城的“名德宗主”。后来他在和佛陀的一次争论中遭到失败,投河自尽,时在佛陀成道以后第二年。据南印度泰米尔文《女雄尼罗凯西诗史》和《摩尼弥伽罗》等记载,富兰那是窭庐呾伽罗地方生活派的一个“领袖”和“贤人”。在南印度生活派中常常把拘舍罗和富兰那并列,尊他们俩人为“祖师”。
  他的学说在汉译佛经中被称为无因无缘论(Ahetu-appaccaya-vāda),在耆那教中称为无作用论(Akriyavada)。他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是偶然的。它们之间并没有互相联系和必然的因果关系。“无因无缘,众生有垢;无因无缘,众生清净”。他从这个哲学观点出发,对社会上的一切宗教道德都表示了怀疑和否定。他说︰“不论自作(何事)或教人作,截、使截,苦、使苦,恼、使恼,栗、使栗,残害生命,取非所与,逾人家墙,劫盗掠夺,与人妻通,口为妄语,行如此事,非为恶也。若有人焉,以锋利轮宝,脔割地上众生,以为肉聚,以为肉块,不因此事,而生罪恶,亦无罪报。有人于此,行恒河南,杀或使杀,截或使截,苦或使苦,不因此事,而生罪恶,亦无罪报。有人于此,行恒河北,从事布施、或教布施,从事祭祀、或教祭祀,不因此事,而生功德,亦无福报。不因布施,不因调御,不因禁戒,不因实语,而生功德,亦无福报。”
  富兰那出身于奴隶,从他切身经历中体会到了统治阶级的残暴、贪婪和婆罗门教的虚伪,因而大胆地对他们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他公开反对统治阶级的善恶标准和轮回业报的说教,并且宣称“使用暴力不以为罪”,把矛头直接指向统治阶级,他的这种思想在唤醒人民觉悟中有着一定的意义,但是他怀疑一切,否定一切,抹杀是非界限,否定一切道德。对真理的认识超过了限度,也就成了谬误。因之,他的这种反抗是无力的。富兰那的学说宣泄了一部分下层群众在统治阶级暴力镇压下既要反抗,但又感到无能为力的无可奈何情绪。
  [参考资料] 《中阿含》卷五十七〈箭毛经〉;《增一阿含经》卷三十二、卷三十九;《寂志果经》;《撰集百缘经》卷一;《莲华面经》卷下;《有部毗奈耶出家事》卷一;《摩诃止观》卷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