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寒山


  唐代隐士。族姓、乡贯皆不详,因居于天台始丰县(浙江省台州府天台县治)西七十里的寒岩幽窟中,故称寒山(子)。其生存年代亦有异说,有谓为唐玄宗先天( 712)中人,有谓为太宗贞观(627~649)中人,一说为宪宗元和(806~820)中人。与天台山国清寺丰干、拾得为知交。
  寒山面貌枯瘁,布襦零落,戴桦皮冠,穿木屐,常至国清寺,与拾得收拾众僧之残饭菜滓,置于巨竹筒内,二人负之相携而入寒岩。有时于廊下徐行,或叫噪凌人,或望空漫骂。寺僧不耐,乃以杖逼逐。然寒山则翻身抚掌,呵呵大笑而徐退。
  其时,台州刺史闾丘胤曾苦于头痛之症,蒙天台山国清寺僧丰干治疗,并自丰干处听闻“天台山有寒山文殊、拾得普贤贤者”,乃亲自登山至国清寺,参访寒山。然寒山见太守来,并不与之多作谈论,且即归寒岩,而消失踪迹。闾丘胤乃命僧人道翘寻其遗物,获得书写于林间树叶、村家屋壁上之诗颂三百余首,遂编录成书,题曰《寒山诗》。寒山
  ◎附一︰〈丰干、寒山与拾得〉(摘录自《佛菩萨圣德大观》下册)
  唐代有三位奇僧,都曾驻锡天台山国清寺,因此,被称为“天台三圣”或“三隐”。这三位奇僧即丰干、寒山与拾得。习俗相传,丰干是阿弥陀佛的化身,寒山是文殊菩萨的化身,拾得为普贤菩萨的化身。
  相传丰干禅师住在天台山国清寺,平日为该寺舂米,而行为奇兀,颇具禅机,常乘坐老虎出入各地,因此为当时寺僧视为异僧。贞观年间,台州刺史闾丘胤将赴任时忽然罹患头痛症,为丰干以净水治愈。其时丰干告诉闾丘胤︰在国清寺附近寒岩,住有寒山、拾得二人,常到寺内帮忙打杂。他们虽然状似疯狂,貌不惊人,但却是文殊、普贤二菩萨的化身。闾丘胤到任之后,乃亲往国清寺拜谒。他在寺内厨房中,向寒山、拾得行礼,然而他们却只是“自相把手,呵呵大笑,云︰丰干饶舌!弥陀不识,礼我何为。”然后急归寒岩。当闾丘胤命人到寒岩寻访时,已经不见两人踪迹。只找回遗留在他们住处的诗偈数百首。后世有寒山拾得的诗集流传,便是由此而来。
  寒山、拾得的诗(尤其是寒山),具有脱俗的气韵与禅机,对于世俗名利荣华,全不措怀。不唯具有徜徉于大自然的坦荡胸怀,而且往往有警醒佛教徒的精辟之句,因此甚为后人所推重。近世的日本学者,研究寒山诗的人即相当多。二十世纪美国有一群追求自然、鄙弃物质文明的年轻一代,甚至于还奉寒山为他们效法的偶像,而群起效法。
  ◎附二︰〈寒山诗〉(摘译自《望月佛教大辞典》)
  寒山诗,三卷(或作一卷)。唐国清寺僧道翘录。系集录寒山子之诗颂而成者。内收五言诗二八五首、七言诗二十首、三言诗六首,共计三一一首。卷末附载丰干禅师诗及拾得诗,三诗合称三隐集(或作三隐诗集);卷首有台州刺史闾丘胤所作之序文。
  本诗集乃道翘奉闾丘胤之命,将寒山拾得书于止迹处之竹、木、石、壁等之诗句加以辑录而成。概观所收诗文,有奇骨、有清韵、有雅致,跳脱出六朝以来艳丽绮靡之流弊,专致于心灵活动之呼号,开千古一家之流风。本书之异本有宋‧淳熙十六年(1189)禹穴沙门志南辑本,及明代计益轩刻本。本书之注释,较重要者为︰《寒山诗索颐》三卷(大鼎)、《寒山诗首书》三卷、《寒山诗管解》七卷(连山)。
  ◎附三︰刘大杰《中国文学发达史》第十三章(摘录)
  寒山子是王梵志诗派的直接继承者。他的时代,我们无法确定。据《寒山诗集》的后序,说他是贞观时人,据《太平广记》〈寒山子〉一条,又说他是大历年间人,总之因为他那种超人的地位,极容易被后人涂上仙人菩萨的神话色彩,而掩没其生活历史的真实性。他是天台山的一个隐居者,有人说他是和尚,也有人说他是道士,不过由他现存的诗看来,其中戒杀礼佛的文字有那么多,说他是和尚,似乎较为可靠。他的诗,也全是采用通俗的语体,因为多半偏于说理,也都流于偈文式的格言。拾得诗有云︰“我诗也是诗,有人唤作偈。诗偈总一般,读时须子细。”可知这一派人的诗,是被人唤作偈的。诗偈不分,正是梵志寒山们的作品的共同特征。不过因为他描写的范围较广,而又时时能加以自然意境的表现,因此他的诗,不如王梵志的枯淡,而有一种情韵和滋味。例如︰
  “千云万水间,中有一闲士。白日游青山,夜归岩下睡。忽尔过春秋,寂然无尘累。快哉何所依,静若秋江水。”
  “自乐平生道,烟萝石洞间。野情多放旷,长伴白云闲。有路不通世,无心孰可攀。石 床孤夜坐,圆月上寒山。”
  “闲游华顶上,日朗昼光辉。四顾晴空里,白云同鹤飞。”
  “闲自访高僧,烟山万万层。师亲指归路,月挂一轮灯。”
  这些作品自然是《寒山集》中的佳作。好处是有自然界的意境,有诗人的性情,一点不觉得枯淡,字里行间,处处显出一种高远空灵的情趣。可是在他的集中这种诗并不多。多的,还是那些白话体的说理诗。
  “东家一老婆,富来三五年。昔日贫于我,今笑我无钱。渠笑我在后,我笑渠在前。相笑傥不止,东边复西边。”
  “人吃死猪肉,猪吃死人肠。猪不道人臭,人反道猪香。猪死抛水里,人死掘地藏。彼此莫相食,莲花生沸汤。”
  他用白话作诗是有意的,他反对当日诗风的讲格律声病,也是有意的。他在他的诗里,明显地表示他作诗的意见。
  “有个王秀才,笑我诗多失。云不识蜂腰,仍不会鹤膝。平侧不解压,凡言取次出。我笑你作诗,如盲徒咏日。”
  “有人笑我诗,我诗合典雅。不烦郑氏笺,岂用毛公解。不恨今人稀,只为知音寡。若遣趁宫商,余病莫能罢,忽遇明眼人,即自流天下。”
  “五言五百篇,七字七十九。三字二十一,都来六百首。一例书岩石,自夸云好手。若能会我诗,真是如来母。”
  由这些话,可知寒山子对于当日诗风的反对的态度。他也明知道他这种不解“平侧”、不会“蜂腰鹤膝”的作品,不会为世人所重视,只好书之于岩石土壁,以待如来母来赏识了。不用说,他这种猜测并没有错误,他们这一派的白话诗,除了那些佛徒隐士们聊作为修养性灵的吟诵以外,在那些宫庭诗人的眼里,是要看作土俗不堪的东西的。
  [参考资料] 《宋高僧传》卷十九;《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七;《佛祖统纪》卷三十九;《佛祖历代通载》卷二十;《释氏稽古略》卷三;《祖堂集》卷十六;《古尊宿语录》卷十四;《天台山国清禅寺三隐集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