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寺领
寺院所领有的土地。指为维持经营寺院的造建修缮、法会的费用及僧众的衣食诸事,所捐赠的田园、山林等产业。此制起源于印度,为三宝物之一,与堂塔、什具、钱谷同属寺院的资产。虽然佛教十戒中,规定比丘应以三衣一钵为满足,不可另畜长物。然像庄田、园林等,系大众共有的常住物,故不在禁止之列。如《大方等大集经》卷三十四云(大正13‧234b)︰
“若复有人为供养故,或造一舍、一僧伽蓝,经行之处布施园林、衣服、饮食、卧具、床褥、种种汤药而供养之,或有建立讲读论堂经行禅室,于中布施奴婢田宅、象马、车乘、驼驴、牛羊种种诸物、衣服、卧具,及诸汤药资生所须,令持法比丘身心安隐,坐禅修道讲读论义如法修行,具足庄严,(中略)我于尔时与诸菩萨及声闻众皆悉受之。”
故释尊在世时,亦曾受长者、居士等所布施的竹林精舍、祇园精舍、居拘律精舍,以护持僧众安稳修道。
在中国,蒙朝廷护持的大寺,除每年或每月有定额的供物外,亦有受赐封户领地之情形。如昙鸾创于北魏‧延兴二年(472)的玄中寺(山西省石壁山),在太和十八年(494)因祈雨有验,翌年获赐寺庄。其后再蒙唐德宗及宪宗赐寺庄,领域达一百五十余里。又据《广弘明集》卷二十八所载,唐太宗为殉身戎阵者造寺,并供给家人、车牛、田庄。其后禅宗盛行,寺院更设有园头、树头、庄主等职,从事领地的耕作与管理。《敕修百丈清规》卷四庄主条云(大正48‧1133b)︰“盖耕种有佃,提督则有甲干,收租之时自有监收僧行。此外,纵有输纳、修圩、依粮等项,只临时分委勤旧知事,限期使办,事毕旋归,非唯省费,有补常住而消祸未萌。”
此外,朝鲜国王在建立寺院同时,亦多捐献寺领。而日本因自古崇拜神祇,故早已有神地神户之制存在。其后佛教传入,深受朝廷信仰,遂盛行建造寺塔,并依据神田,捐给寺院封户垦田,称为寺田、寺家田、供养田、佛饷田、传法田等名。由于此寺田不输租,其税悉为寺院所收,故又称不输租田。其后因寺田增加,弊端百出,以致有多项禁令颁布。
[参考资料] 《大方等大集经》卷五十三;《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四;《有部毗奈耶药事》卷十五;《根本萨婆多部律摄》卷七;《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上;《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卷上;滋野井恬《唐代佛教史论》(《现代佛教学术丛刊》{9});道端良秀《中国佛教社会经济史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