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导师(梵nāyaka、netṛ、deśika、pramukha,巴nāyaka、netar,藏Ḥdren-pa、mtshon-pa)


  (一)又译导首︰即引导众生令入佛道之师,亦系对佛、菩萨的敬称。《中阿含》卷三十五〈算数目揵连经〉云(大正1‧652c)︰“沙门瞿昙,现在导师。”《称扬诸佛功德经》卷下云(大正14‧105a)︰“巍巍十方佛,三界之导师。”又,《法华经》卷五〈从地涌出品〉谓菩萨众中有四导师(pramakha),一名上行,二名无边行,三名净行,四名安立行,是四菩萨于其众中最为上首唱导师。凡此皆系称释尊及诸佛大菩萨等为导师。
  “导师”一语,系指引导后学者走正道、使不入歧途之师。《法华经》卷三〈化城喻品〉载,有多人欲过一险道以至珍宝处。时有一导师(deśika),聪慧明达,善知险道通塞之相,将导引众人渡过此难云云。《维摩诘所说经》卷上〈佛国品〉云(大正14‧537a)︰“集众法宝,如海导师。”智顗《维摩经文疏》卷四释云(卍续27‧908上)︰“导师者,将导众人入海采宝,非但众人得宝,己亦自获。菩萨导众生入生死海,非但令众生得佛法宝,化功归已入重玄门,法利亦多,无量无边也。”
  现代台湾佛教道场或佛学院,常有延请某位僧人为彼等之导师之事例。此外,由于印顺法师之学、德俱为世人所推,因此,有不少印顺之学生或信仰者,皆称之为“印顺导师”,或迳称以“导师”而不称法号。
  (二)指主导法会之僧人︰又称唱导师。在法会中,由此一导师宣读施主之愿文或自己起草之表白文,以引导一座大众。《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赞咏之礼〉云(大正54‧227a)︰“差一能唱导师,每至晡西巡行礼赞。”日本亦夙行导师之制,如七僧法会中,法腊最高之僧担任咒愿师,次腊为导师。
  [参考资料] (一)《长阿含》卷十七〈沙门果经〉;《法华经》卷一〈方便品〉;《首楞严三昧经》卷上;《大智度论》卷七;《释氏要览》卷上。(二)《大宋僧史略》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