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尊婆须蜜菩萨所集论


  十卷。印度‧尊婆须蜜撰,苻秦‧僧伽跋澄等译。又称《尊婆须蜜所集论》《婆须蜜所集论》或《婆须蜜经》。乃依据说一切有部之教说,分别解说诸法性相之论书。收在《大正藏》第二十八册。
  全书分十四犍度,略如下述︰
  (1)聚犍度︰分初偈品乃至第七偈品等七品,解色相、三业、想、识、因缘、四大、五根、苦乐、诸法生相、俱起、众生受报、摄人、无常法、尘垢、四苦、三苦、四圣谛、五根、三种生、十二因缘等。
  (2)心犍度︰叙述心意善不善、六识身、相应、一心、苦乐、更乐、颠倒心、心性、心住等。
  (3)三昧犍度︰解论经深义与贤圣默然、三三昧、三昧缘、安般定、四禅、三昧相、十八缠等。
  (4)天犍度︰论诸天五根五境果报等。
  (5)四大犍度︰解四大性相因缘等。
  (6)契经犍度︰明经中所说诸弟子行相及因果等。
  (7)更乐犍度︰说二更乐习、信财、六更乐、四法句、四意断、三刺、二究竟等。
  (8)结使犍度︰论颠倒随颠倒、因缘、瞋恚、三界相应结使、无明、使所使、五上分结、五下分结、五欲、无染污心、断结、二见等。
  (9)行犍度︰解阿罗汉受报、五逆罪、三善行、十善、三学、福田、戒、善不善无记、性罪遮罪等。
  (10)智犍度︰明不诤想、修护、见谛断思惟断,漏无漏智、四意止、三解脱门、三三昧等。
  (11)见犍度︰说诸法因缘、阿罗汉果、法相、众生身、因缘、智见、力精进、施受、生死、六生、七大身、自得、道行等。
  (12)根犍度︰论五识身、七觉意、未知见、无智根、苦乐、三根、二形等。
  (13)一切有犍度︰论有无、常无常、漏无漏、三世及识等。
  (14)偈犍度︰分四品,随文解释佛所说偈凡一百颂。
  在十四犍度中,前十三犍度随处揭举摄颂,概括所说。本书卷首道安序谓本论博涉十法,此十法当系指十四犍度之心、三昧、天、四大、更乐、结使、行、智、见、根等十犍度。
  此书之分类,与《阿毗达磨发智论》及《杂阿毗昙心论》之分类相似。按,《发智论》分杂、结、智、业、大种、根、定、见等八犍度;《杂阿毗昙心论》分〈界〉、〈行〉、〈业〉、〈使〉、〈贤圣〉、〈智〉、〈定〉、〈修多罗〉、〈杂〉、〈择〉、〈论〉等十一品。其中,若以《发智论》之杂犍度配于十四犍度之聚犍度,则其余七犍度正相当于本论三昧以下之诸犍度。《杂阿毗昙心论》〈行〉、〈使〉、〈智〉、〈定〉四品,相当于本论之行、结使、智及三昧四犍度;〈贤圣品〉相当见犍度、〈杂品〉相当聚犍度,〈修多罗品〉相当契经犍度,〈论品〉相当偈犍度,又〈择品〉出一切有说相当于一切有犍度。因此,本论之十四犍度可谓在《发智论》之八犍度外,复加心等六犍度而成。《杂阿毗昙心论》十一品乃除去本论之心犍度等,整理而成。
  又,本论一切有犍度所揭三世建立说,与《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七所出之世友说相吻合。因此,被视为本论作者之婆须蜜,与婆沙会四大论师之一之“世友”可能系同一人。本论虽称系婆须蜜所集,然聚犍度初偈品云“尊婆须蜜说”,又处处记“尊作是说”等,依之,可谓本论系其门人或后人所撰集。
  [参考资料] 《出三藏记集》卷二、卷十;《法经录》卷五;《开元释教录》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