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小乘佛教
“大乘佛教”的对称。又作南传佛教、南传上座部佛教。指上座部系的十一部派及大众部系的九部派(即所谓的小乘二十部),及其所属的经律论典所说的教义。所谓小乘(hīnayāna),意指采用劣小的交通工具驰向涅槃之彼岸;不强调救济世人,只专心致力于自己的道业。“小乘佛教”之称,是自认为是菩萨佛教的大乘家,对长老上座的罗汉佛教的贬称,因此,小乘方面,从来不承认自己是小乘。如站在历史角度,则对小乘佛教的正确称呼,应该称之为部派佛教。
印度在阿育王时代开始时,佛教即产生部派分裂,各部派均传持各自的三藏,特别是在论藏方面,往往可显示出自派的教理特质。但是,在纪元前后,尤其是贵霜王朝以后,部派佛教中的革新派及若干守佛塔的在家佛教徒,发起了大乘佛教运动。他们将部派佛教贬称为“小乘”,而尊称自己为大乘。
印度旧有的佛教部派受到国王、藩侯、富人的援助,而拥有庞大的财产及庄园,其社会基盘是安定的。比丘们生活在巨大的僧院内,专心于坐禅及繁琐的教理研究,其态度也是独善的,是强调自度的。相反的,大乘佛教徒创作出新的经典,并发现作为历史人物的乔达摩的精神具有菩萨道思想。因此,他们不论出家、在家,均强调利他行的实践。这是在宗教内涵上,大小乘之间的最主要差异。
现在,传到我国、朝鲜、日本或西藏等的佛教,是大乘佛教;锡兰、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地区的佛教,则是上座分别说部的佛教。后者以巴利语三藏为正依。他们不承认大乘佛教,而自称为上座部,因此如果以地理来区分佛教,则可用“北方佛教”与“南方佛教”,来代替大乘与小乘的称呼。
我国历代的佛教,以大乘为主,但这并不意谓从古迄今都不曾产生过对小乘佛教的信仰。南北朝时代,我国佛教界有不少人曾从事小乘思想的钻研,因而产生了弘扬毗昙以及俱舍思想的学派,而且也有少数僧人不信大乘教法,此外,也有人大小乘兼弘并信。
虽然隋唐以后,我国的汉藏佛教信仰圈,都盛行大乘教法。但是云南地区的傣族、布朗族、德昂族等民族,由于受到南方佛教的影响,迄今仍然信仰小乘教法。
二十世纪以后,国际佛学界的研究成果,使世人确信原来为小乘教团所信的经典(《阿含》或《尼柯耶》)内容,远比后来出现的大乘经典更为接近释迦牟尼的弘法史实,因此,“回归原始佛教”的呼声,也日渐升高。虽然原始佛教与小乘佛教并不尽同,但是二者在所信经典上,则并无二致。就这一点而言,小乘佛法的地位似有逐渐摆脱前此被大乘贬斥为低劣角色的趋势。
◎附一︰平川彰〈大乘佛教の特质〉(依观摘译自《讲座‧大乘佛教》 )
“小乘”(hīnayāna)一词中的“hīna”,有“被舍弃的”、“劣等的”的意思,是一种贬称,因此,并没有自称“小乘”的教派。这是大乘所给予的贬词。一般而言,小乘是指部派佛教,但不是整个部派佛教都是小乘。根据《大智度论》等书所载,此系指以说一切有部及犊子部等为中心的若干部派。正确地说来,部派佛教是“声闻乘”(śrāvakayā-na)。此外,另有“独觉乘”(pratyekabud-dhayāna,缘觉乘)。于此二者之上,再加属于大乘的“菩萨乘”(bodhisattvayāna),则成三乘。所谓“独觉”,不像声闻系由师长指导,而是独自修行而证悟的修行者。彼等所悟等同诸佛,但不救渡众生,直接进入无余涅槃。在“不教化他人”这一点上,被称为“小乘”。当时佛教的修行者中,可能有脱离部派教团,独自在山中修行的人。此一称呼即用以称呼他们。而另一方面的“菩萨乘”,即指大乘修行者。(中略)
“小乘”(hīnayāna)一语的成立相当晚。《道行般若经》与《放光般若经》等书,都没有使用“小乘”一词。但是,罗什译的《小品般若经》卷九有“以是小乘法……”之语,竺法护译《光赞般若经》卷七也有“行小乘者不顺佛道”之句。《光赞》是西元286年译出,《放光》是291年译出。两者同属《大品般若经》系统。就译出年代言,似乎是《光赞》较早,但《放光》的原本,据说是朱士行于甘露五年(260),在于阗获得的。其后此原本被携回洛阳,西元291年,由无罗叉译出。因此,也许《放光》的原本成立年代较《光赞》原本为早。《小品》系或《大品》系的古般若经都没有“小乘”一词,因而可以认为此词是后世才插入的。
◎附二︰大乘诸宗对小乘佛法的看法(摘译自《佛教大辞汇》〈小乘教〉条)
(1)法相宗︰于佛所说法中立有、空、中三时教,而以有教总摄小乘。谓佛初期所说之法,乃为发趣声闻乘者阐明我空法有之旨,以破外道实我之执,故小乘中以有教为代表。
(2)三论宗︰立二藏、三转法轮,以其中之声闻藏与枝末法轮之一分摄尽小乘。枝末法轮,指为令不能受华严大教之辈渐趋一乘,故于一佛乘分别为三,各逗根机,故以其之一分摄属小乘。
(3)天台宗︰将小乘摄于化法四教中的三藏教,以小乘三藏齐备故,依《法华经》《智度论》所载而有此称。谓此小乘教谈因缘生灭之理,明界内之事教,三乘皆断见思惑入无余涅槃,灰身灭智;虽诸派包含多门,大要唯四,即 (1)有门,指《毗昙》,(2)空门,即《成实论》,(3)亦有亦空门,即《昆勒论》,(4)非有非空门,即《迦旃延经》。
(4)华严宗︰立五教十宗,以小乘为五教中之小乘教,十宗中的前六宗。华严宗认为天台宗称小乘为三藏教并不妥切,于是称之为小乘教,并特称为愚法二乘(指声闻、缘觉)。愚法二乘与不愚法二乘相反,不愚法二乘指瑜伽、唯识之二乘,乃了知法空之二乘,摄于始教,故今五教之第一小乘教,摄声闻、缘觉二乘而不摄菩萨。二乘中亦唯取愚法二乘,不摄不愚法二乘。
又,所谓六宗,即(1)我法俱有宗︰犊子部等谓法为实有,且立“非即非离蕴我”,故名。(2)法有我无宗︰萨婆多部等立法乃三世实有而我空,故名。(3)法无去来宗︰大众部等立现在有体、过未无体。(4)现通假实宗︰指说假部等,不仅立过未无体,且说现在法亦通假实,故名。(5)俗妄真实宗︰说出世部等立世俗法是虚妄而假,出世法为真实。(6)诸法但名宗︰指一说部立一切我法唯假名,都无实体。此等小乘教乃为不堪听闻本教一乘之劣小根机,于一乘中分别三乘,渐调机根,以令趣向大道而施设的权方便,如《法华经》中所谓授羊鹿,设化城,以诱小志,令息劳穷。
(5)真言宗︰将小乘摄于十住心教判中之第四──唯蕴无我心及第五──拔业因种心。声闻观唯有五蕴而无我,故称唯蕴无我心;缘觉拔除烦恼业因、无明种子,故称拔业因种心。若约表德门而言,皆是秘密佛乘,毗卢之妙德。
[参考资料] 吕澄《印度佛学源流略讲》第二讲、第四讲;李世杰《印度部派佛教哲学史》;印顺《印度佛教思想史》第二章;净海《南传佛教史》;金冈秀友《部派佛教》;宇井伯寿《佛教泛论》《印度哲学史》;宫本正尊《大乘と小乘》;Jeffrey Hopkins《Meditation on Emptiness》;Th. Stcherbatsky 《TheConception of Buddhist Nirva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