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小品般若经(梵Aṣṭasāhasrikā-prajñāpāramitā)
即梵本《八千颂般若经》的汉译。十卷,后秦‧鸠摩罗什译。收在《大正藏》第八册。相当于《大般若经》第四分。中文译名原为《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然为与同名的《大品般若经》(即梵本《二万五千颂般若经》的汉译)有所区别,故称《小品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略称《小品般若波罗蜜经》或《小品经》《新小品经》《小品般若经》。据罗什的弟子僧睿所撰本经之〈序〉所载,本经于弘始十年(408)二月六日至同年四月三十日译出。
关于本经的异译,共有下列十二种,即︰
(1)《道行经》一卷,后汉‧熹平元年(172,或说光和二年以前)竺佛朔译,今阙。
(2)《道行般若经》十卷,后汉‧光和二年(179)支娄迦谶译,今存。
(3)《大抿经》六卷,吴‧黄武年间(222~228)支谦译,今存。
(4)《吴品经》五卷,吴‧太元元年(251)前后康僧会译,今阙。
(5)《更出小品经》七卷,西晋‧泰始八年(272)竺法护译,今阙。
(6)《摩诃般若波罗蜜道行经》二卷,晋惠帝(290~306年在位)时卫士度译,今阙。
(7)《大智度经》四卷,东晋‧祇多密译,今阙。
(8)《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钞》五卷,苻秦‧建元十八年(382)昙摩蜱、竺佛念共译,今存。
(9)《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七卷,姚秦‧弘始十年(408)鸠摩罗什译,今存。
(10)《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四,十八卷,唐‧显庆五年至龙朔三年(660~663)玄奘译,今存。
(11)《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二十五卷,宋太宗时施护译,今存。
(12)《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三卷,宋太宗时施护译,今存。
此中,第二经应否属于《小品般若经》,尚属可疑;第八经当为汉译本的节略;第十二经是将《小品般若》的经意以偈颂表示,与其他异本甚为不同。现存七译中,罗什译以前的三译,关于其译出年代及译者,学者间都有异说。此处所载系依《出三藏记集》《历代三宝纪》等书所传者。
本经无论在印度或中国,都甚受重视。竺佛朔译出《道行经》,在中国佛教史上可称为大乘经典翻译的嚆矢;而道安曾为此经撰写序及注,因此中国的注经制序,也以本经为其发端。以本经在后汉时候即已有汉译而言,本经的原本最迟在西元前后应该已经成立。
关于《大品般若经》原本成立的前后,如道安与支道林所说,本经是由《大品般若》所抄出,然是否如此,现代学者也有异说。在看法上持反对论者,认为《大品般若》是由本经的增广而得;不过,此说迄今尚难以确定。相当于本经的梵本已经发现,题名为《Astasā-hasrika-prajñāpārmitā》(八千颂般若),1888年由密多罗(Mitra)氏在印度加尔各答出版。此外,师子贤(Haribhadra)所释的本经梵本也已被发现。
由僧睿为本经所撰之〈序〉有“法华镜本以凝照般若”及“法华般若相待以期终”,可知他将本经与《法华经》视为同等地位。罗什的门下道生对此所作的“义疏”也为世所重。本经在内容上由于多与《大品般若经》相同,所以一般对般若思想的研究者多以《大品般若经》为主,似乎对本经的注疏不太重视。但在宋代有法业、法智、慧亮、昙斌等人,以及南齐的慧基、昙斐、智称等人都曾弘扬本经,只是他们仍然具有以《大品般若》为主的倾向。
近世以来,由于佛教界对般若思想的关心薄弱,因此对本经的讲读也逐渐衰微。1914年,华利赛(Walleser)氏从密多罗氏所出版的梵本中,将一、二、八、九、十三、十五、十六、十八、十九、二十二、二十七等十九品译成德文,并附上关于般若经典的评论,以《Prajñā-pāramitā》之名出版行世。
如同经题之称为“般若波罗蜜多经”,本经是以说般若波罗蜜多为其根本主张。般若(prajñā)译作智慧,与经验的智识(vijñāna)全异,它是属于宗教体验的、直观的智慧。波罗蜜(pāramitā),译为“到彼岸”或“究竟的完成”,是指般若智慧的究竟状态。般若智慧的内容,一言以蔽之就是“空”(sūnyatā)。所以本经的内容,在主观上是以般若,在客观上是以空为其根本立场。就此而言,本经与其他般若经典,都是站在大乘佛教的根本思潮上。全经二十九品所阐述的不外是由般若、空的立场所持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证悟般若、空的方法。
[参考资料] 印顺《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第十章;山田龙城《梵语佛典导论》(《世界佛学名著译丛》{79});渡边海旭〈大般若经概观〉(《壶月全集》卷上);椎尾弁匡《佛教经典概说》;干潟龙祥〈般若经の诸问题〉;铃木宗忠〈般若经の原形について〉(《哲学杂志》昭和七年十月,十一月号);赤沼智善《佛教经典史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