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小止观◎第一章具缘


  (又名︰童蒙止观、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隋‧天台山修禅寺沙门智顗 述
  壹 总论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若夫泥洹之法,入乃多途。论其急要,不出止观二法。所以然者,止乃伏结之初门,观是断惑之正要;止则爱养心识之善资,观则策发神解之妙术;止是禅定之胜因,观是智慧之由藉。若人成就定慧二法,斯乃自利利人,法皆具足。故法华经云︰“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
  当知此之二法,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若偏修习,即堕邪倒。故经云︰“若偏修禅定福德,不学智慧,名之曰愚。偏学智慧,不修禅定福德,名之曰狂。”狂愚之过,虽小不同,邪见轮转,盖无差别,若不均等,此则行乖圆备,何能疾登极果?故经云︰“声闻之人,定力多故,不见佛性。十住菩萨,智慧力多,虽见佛性,而不明了。诸佛如来,定慧力等,是故了了见于佛性。”以此推之,止观岂非泥洹大果之要门,行人修行之胜路,众德圆满之指归,无上极果之正体也!
  若如是知者,止观法门,实非浅故。欲接引始学之流辈,开蒙冥而进道;说易行难,岂可广论深妙?!
  贰 分论
  今略明十意,以示初心行人,登正道之阶梯,入泥洹之等级;寻者当愧为行之难成,毌鄙斯文之浅近也。若心称言旨,于一眴间,则智断难量,神解莫测;若虚构文言,情乖所说,空延岁月,取证无由;事等贫人数他财宝,于己何益者哉!
  具缘第一 诃欲第二 弃盖第三 调和第四 方便第五
  正修第六 善发第七 觉魔第八 治病第九 证果第十
  今略举此十意,以明修止观者,此是初心学坐之急要。若能善取其意而修习之,可以安心免难,发定生解,证于无漏之圣果也。
  第一章 具缘
  夫发心起行,欲修止观者,要先外具五缘︰
  第一、持戒清净︰如经中说︰“依因此戒,得生诸禅定,及灭苦智慧。”是故比丘应持戒清净。
  然有三种行人持戒不同︰
  一者、若人未作佛弟子时,不造五逆;后遇良师,教受三归五戒,为佛弟子。若得出家,受沙弥十戒,次受具足戒,作比丘、比丘尼。从受戒来,清净护持,无所毁犯;是名上品持戒人也。当知是人修行止观,必证佛法;犹如净衣,易受染色。
  二者、若人受得戒已,虽不犯重;于诸轻戒,多所毁损;为修定故,即能如法忏悔,亦名持戒清净,能生定慧。如衣曾有垢腻,若能浣净,染亦可着。
  三者、若人受得戒已,不能坚心护持,轻重诸戒多所毁犯。依小乘教门,即无忏悔四重之法;若依大乘教门,犹可灭除。
  故经云︰“佛法有二种健人︰一者、不作诸恶,二者、作已能悔。”夫欲忏悔者,须具十法,助成其忏︰一者、明信因果;二者、生重怖畏;三者、深起惭愧;四者、求灭罪方法;所谓︰大乘经中,明诸行法,应当如法修行;五者、发露先罪;六者、断相续心;七者、起护法心;八者、发大誓愿,度脱众生;九者、常念十方诸佛;十者、观罪性无生。
  若能成就如此十法,庄严道场,洗浣清净,着净洁衣,烧香散花,于三宝前,如法修行,一七、三七日,或一月、三月,乃至经年,专心忏悔所犯重罪,取灭方止。云何知重罪灭相?若行者如是至心忏悔时,自觉身心轻利,得好瑞梦;或复睹诸灵瑞异相;或觉善心开发;或自于坐中觉身如云如影,因是渐证,得诸禅境界;或复豁然解悟心生,善识法相,随所闻经,即知义趣,因是法喜,心无忧悔。如是等种种因缘,当知即是破戒障道罪灭之相。
  从是已后,坚持禁戒,亦名尸罗清净,可修禅定,犹如破坏垢腻之衣,若能补治浣洗清净,犹可染着。
  若人犯重禁已,恐障禅定,虽不依诸经修诸行法,但生重惭愧,于三宝前,发露先罪,断相续心,端身常坐,观罪性空,念十方佛。若出禅时,即须至心烧香礼拜,忏悔诵戒,及诵大乘经典,障道重罪,自当渐渐消灭。因此尸罗清净,禅定开发。故妙胜定经云︰若人犯重罪已,心生怖畏,欲求除灭,若除禅定,余无能灭。是人应当在空闲处,摄心常坐,及诵大乘经,一切重罪悉皆消灭。诸禅三昧自然现前。
  第二、衣食具足者︰衣法有三种︰
  一者、如雪山大士,随得一衣,蔽形即足;以不游人间,堪忍力成故。
  二者、如迦叶常受头陀法,但畜粪扫三衣,不畜余长。
  三者、若多寒国土,及忍力未成之者,如来亦许三衣之外,畜百一等物,而要须说净。知量知足,若过贪求积聚,则心乱妨道。
  次,食法有四种︰
  一者、若上人大士,深山绝世,草果随时,得资身者。
  二者、常行头陀,受乞食法。是乞食法,能破四种邪命。依正命自活,能生圣道故。邪命自活者︰一、下口食,二、仰口食,三、维口食,四、方口食。邪命之相,如舍利弗为青目女说。
  三者、阿兰若处檀越送食。
  四者、于僧中洁净食。
  有此等食缘具足,名衣食具足。何以故?无此等缘,则心不安隐,于道有妨。
  第三、得闲居静处。闲者,不作众事,名之为闲。无愦闹故,名之为静。
  有三处可修禅定︰一者、深山绝人之处。二者、头陀兰若之处;离于聚落极近三四里,此则放牧声绝,无诸愦闹。三者、远白衣住处,清净伽蓝中。皆名闲居静处。
  第四、息诸缘务,有四意︰一、息治生缘务,不作有为事业。二、息人间缘务,不追寻俗人朋友亲戚知识,断绝人事往还。三、息工巧技术缘务,不作世间工匠技术医方禁咒卜相书数算计等事。四、息学问缘务,读诵听学等,悉皆弃舍。此为息诸缘务。所以者何?若多缘务,则行道事废,心乱难摄。
  第五、近善知识。善知识有三︰一者、外护善知识︰经营供养,善能将护行人,不相恼乱。二者、同行善知识︰共修一道,互相劝发,不相扰乱。三者、教授善知识︰以内外方便禅定法门,示教利喜。
  略明五种缘务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