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小诵(巴Khuddaka-pāṭha)
南传巴利圣典之一。《小部》十五经之一。系辑录佛教诵文及短经而成。全经有四种诵文(pāṭha)及五种经典。
四种诵文为︰
(1)三归文︰三度反覆归依三宝之文。
(2)十戒文︰列举杀生以及受领金银等十戒。
(3)三十二身分︰列举对头发以及头脑等处所作的不净观。
(4)问沙弥文︰列举食、名色、三受、四谛、五蕴、六处、七菩提分、八圣道、九有情居、十支等标目。
五种经典为︰
(1)吉祥经(Maṅgala-sutta)︰由序文及十二颂组成。述说与贤者交际以及证得涅槃等项最上吉祥事,内容与《经集》的〈小品〉第四经〈大吉祥经〉(Mahā-maṅgala-sutta)相同。
(2)三宝经(Ratana-sutta)︰计有十七颂。解说佛法僧三宝殊胜的缘由,内容与《经集》〈小品〉第一经的〈三宝经〉相同。
(3)户外经(Tirokuḍḍa-sutta)︰计有十三颂。叙述施食予饿鬼及供养僧伽的果报,内容与《饿鬼事》的〈蛇品)第五经〈户外鬼事〉(Tirokuḍḍa-peta-vatthu)略同。
(4)伏藏经(Nidhikaṇḍa-sutta)︰计有十六颂。述说应尊重福业。
(5)慈悲经(Karuṇāmetta-sutta)︰计有十颂。述说慈悲及梵住,内容与《经集》的〈蛇品〉第八经〈慈经〉(Metta-sutta)相同。
本经之纂辑较晚,是在锡兰从其他经典抄出而辑成的。被视为经典之一,则是在其注释书问世以后。所以,藏外的巴利《那先比丘经》(Milinda-pañha)中未提及此经。至于本经是否属于三藏教典,《长部经注》(Su-maṅgala-vilāsinī)载,长部经诵者(Dīgha-bhāṇaka)与中部经诵者(Majjhima-bha-ṇaka)均抱持怀疑的态度。
本经纂辑的目的,虽然不能确定是为供沙弥等初出家者背诵之用,抑或是供各种仪式时所讽诵,然而,全经除了〈户外经〉及〈伏藏经〉之外,其余四诵三经,现在在锡兰,每逢普请、葬仪、治病等禳灾仪式时,皆常被读诵。
本经注释现存于《真谛光明》(Paramat-tha-jotika)一书中,相传该书为觉音(Bud-dhaghosa)所撰。关于本经原文之出版及翻译,英、德、日文皆早已行世。日译本收在《南传大藏经》第二十三卷。
[参考资料] M. Winternitz《Geschichte der indischen Literature》;B. C. Law《A History of PaliLiterature》;G. P. Malalasekera《Dictionary of PāliProper Na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