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小部(巴Khuddaka-nikāya)


  指南传巴利四部经藏之外的第五部。音译为屈陀迦尼迦耶。有时也被归类为论藏,但正确的名称应是“杂部”,此因在此部中,除了若干篇幅较小的作品外,另含有数种相当庞大的巴利圣典。被编入此部中的典籍,其内容与性质颇具多样化。某些经典一再论及威胁佛教的危机,例如书中谈到比丘不习学如来所说甚深经典,却沉湎于听闻“由弟子所说、诗人所作,以美丽词藻修饰的经典。”由此可知,在稍早时期,以诗的方式作成的圣典,其权威性是不受肯定的,因而其中的典籍被汇编成为“部”,应是在相当后世的时期。此部所收圣典,计分十五类,内容略如下列︰
  (1)小诵(Khuddakapāṭha)︰由九篇短文组成,前四篇系诵文(paṭha),后五篇为经。前四篇中,第一篇系三归依文;第二篇为比丘应受持的十戒;第三篇系用于观想人身无常的三十二相;第四篇系以增一的方式,说明重要的佛教术语;后五篇分别是《吉祥经》《三宝经》《户外经》《伏藏经》《慈悲经》。在此九篇中,除第七、第八两经之外,其余七篇在今日南传佛教徒中,常用于降魔祈福。
  (2)法句经(Dhammapada)︰全经计有二十六品四二三颂。以偈颂方式,整理佛教中道德性的教义,是佛道入门的指南。在斯里兰卡,新发心比丘在受比丘戒前,必须学诵本经。
  (3)自说经(Udāna)︰本经由八品组成,每一品各含十经。“自说”一词系巴利语Udāna之意译,指无问自说,即因事感兴而诵。经中所谈及的,主要是赞美佛教徒的理想生活、阿罗汉的寂静的心、涅槃的安乐。
  (4)如是语(Itivuttaka)︰本经计有一一二篇小经,由散文与韵文组成。在每一经的前后,分别有iti及vuttaṁ hetaṁ bhagavata vuttaṁ-arahatā ti me suttaṁ,故名之为“如是语”。
  (5)经集(Sutta-nipāta)︰本经所收除了偈颂之外,还含有长行。全经计有五品七十经。为原始佛教圣典中最古老的作品。
  (6)天宫事经(Vimānavatthu)︰本经计由八十五个天宫故事组成,主要叙述种善因得生天之果报。
  (7)饿鬼事(Petavatthu)︰本经有四品五十一节。其中,〈蛇品〉十二节,〈郁婆利品〉十三节,〈小品〉十节,〈大品)十六节。叙述饿鬼受苦的情形及其所造之业,并阐述脱离地狱苦难的方法。
  (8)长老偈(Theragāthā)︰本经所汇集的是佛在世时,长老比丘所作之偈。全经计有一二七九偈,分为二十一章。
  (9)长老尼偈(Therīgāthā)︰本经所收五二二首偈,皆是佛世的长老比丘尼所作之偈。
  (10)譬喻经(Apadāna)︰本经由长老譬喻及长老尼譬喻构成。前者有五十五品,每品含十则譬喻;后者有四品,每品也有十则譬喻。以韵文的方式,叙述佛弟子过去及现在的行为,进而论及因其行为而导致的果报。按“譬喻”一词,系巴利语apadāna之移译。apadāna原意指英雄的行为或伟业,其后被用于指叙述这类故事或传记的经典。
  (11)本生经(Jātaka)︰本经收释尊前生的故事,共计五四七则。
  (12)无碍解道(Paṭisambhidāmagga)︰本经由〈大品〉、〈俱存品〉、〈慧品〉等三品组成。主要是以问答的方式,阐述佛教中的重要教理。
  (13)佛种姓(Buddhavaṁsa)︰本经由二十八品组成,主要记载燃灯佛等二十五佛的种姓与因缘。
  (14)所行藏(Cariyāpiṭaka)︰本经由施波罗蜜、戒波罗蜜、出离波罗蜜等三章组成。但是,在出离波罗蜜中,另含有与决定波罗蜜、真实波罗蜜、慈悲波罗蜜、舍波罗蜜等四种波罗蜜。因此,本经所收的三十五则释尊本生故事,实际上是分属七波罗蜜。
  (15)义释(Niddesa)︰本经含两个部分,即大义释与小义释。二者皆是为《经集》作疏释。
  [参考资料] 印顺《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第十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