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少善根(梵avaramātraka-kuśalamūla,藏dge-baḥi tsa-baṅan-ṅon-tsam)
即薄少的善根。又作少善。语出《佛说阿弥陀经》。善导系的净土宗徒认为这是指称名念佛之外的各种善行,由于这些善行并非往生极乐世界的正因,故称少善根。与此相对,执持阿弥陀佛的名号便得往生极乐国土,故称多善根。《阿弥陀经》云(大正12‧347b)︰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中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关于这一段经义,善导的《法事赞》卷下解释说(大正47‧433b)︰“极乐无为涅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
宋代元照在其《阿弥陀经义疏》,更明确的指出(大正37‧361c)︰
“如来欲明持名功胜,先贬余善为少善根。所谓布施、持戒、立寺、造像、礼诵、坐禅、忏念、苦行,一切福业若无正信、回向、愿求,皆为少善,非往生因。若依此经执持名号,决定往生;即知称名是多善根、多福德也。”
从上述解释中,可以看出净土宗极端重视持名念佛法门的特色。
至于非净土宗人解释此段经文,则与此说相异。元晓《阿弥陀经疏》以菩提心为往生正因,执持名号为助因;所谓“正因中言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者,显示大菩提心摄多善根以为因缘,乃得生故。”“第二明助因者,执持名号,一心不乱。”是则元晓以为往生极乐国的正因是以大菩提心摄多善根,执持名号只是助因。这与善导系的净土宗人指执持名号为往生正因,有着根本的差异。
[参考资料] 智顗《阿弥陀经义记》;慧净《阿弥陀经义述》;窥基《阿弥陀经疏》;《阿弥陀经通赞疏》卷中;智圆《阿弥陀经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