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少林寺


  (一)位于河南登封县西北的少室山北麓,五乳峰之阳︰乃嵩山的著名古刹。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496),是中国禅宗的源流,也是少林拳法的发祥地。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印度僧人跋陀禅师来魏,深为孝文帝所敬重。跋陀一称佛陀,据说他性喜闲林幽栖,时常登游嵩山。于是孝文帝便在后魏太和二十年,在嵩山的少室山建立少林寺,供其潜修佛道和翻译经文。此即少林寺肇建的缘由。
  后来菩提达磨亦自印度东来中国,梁武帝也曾召见过他。但是由于话不投机,达磨失意之余,便渡江北上嵩山,栖影在少林寺五乳峰石洞内,面壁禅坐九年之久。后成为禅宗始祖,禅风自此而北扬。
  在达磨禅师止住少林寺面壁期间,僧人神正慕名前往参访,终夜立于大雪之中,请求达磨开示,悟道后易名“慧可”。后得达磨授袈裟而传承其法,成为禅宗二祖。
  至北周武帝年间(561~577),由于武帝排佛,少林寺一度遭厄毁废。至北周静帝重兴佛教,把少林寺改名为“陟岵寺”。两年后,隋文帝恢复旧名。初唐之际,少林寺僧昙宗等十三人,以帮助唐太宗李世民平定郑王王世充之乱有功,受到太宗封赏(参见附录〈秦王告少林寺主教碑〉文)。少林寺因而迅速兴盛起来,博得“天下第一名刹”的美誉,少林武术自此也威名远播。
  少林拳是中国最古老的武术流派之一,古称“外家”武术。有关少林拳的由来,并无确切的历史记载。有认为是跋陀或其继承者首创;亦有认为乃达磨所创。以上两种说法均一致认为,少林拳起源于少林寺。另有一种较为合理的说法是,历代少林寺僧徒为了健身与防身而练武,其承继中国民间武术的一些特点,融合僧俗各家武术之长,而逐渐发展成为少林寺所独有的少林拳。
  少林寺于北魏初建之时,其规模即已相当宏伟,后来历经隋、唐、宋、元、明、清各朝代的增建扩展,总面积约占三万多平方公尺。由山门到最高的千佛殿,长达八百多公尺,殿堂共有七进,每一进均有主殿和附属的建筑,自成一个独立的建筑群。少林寺现有的建筑,多半是明、清两代时重建的,但基本上仍是仿效当年的建制。可惜的是,少林寺主要的伽蓝殿宇以及历代的文物精华,多毁于民国十六年的战火中。乃使天王殿、大雄殿、藏经阁的遗址,仅存础石残迹及一些断瓦残垣。唯自1990年前后,中国大陆政府曾加修缮。期使恢复旧观,以吸引游客。
  少林寺的最后一进为毗卢阁,亦称千佛殿,创基于明神宗万历十六年(1588)。是少林寺中最大、保存最完整,且是最具艺术价值的殿宇。殿内后壁和东西两壁上,绘有“五百罗汉朝毗卢”的巨型壁画。五百罗汉的造型、神态各异,整幅壁画布局紧凑大方,是中国寺院中仅见的艺术杰作。此外,在千佛殿的青砖地板上,有四十八个深陷的“练武坑”,为少林和尚年长日久练武所造成的武术遗迹。东庑的白衣殿内,奉有白衣观音大士,著名的少林拳法壁画,亦绘于殿内壁上。
  立雪亭亦称达磨亭,为清代构建,乃根据慧可雪中断臂的传说而命名的。内堂奉有明代所制的达磨铜像,上悬乾隆皇帝所题“雪印心珠”四字横匾。
  在少林寺西北二里处有初祖庵,亦称面壁庵,即当日达磨大师九年面壁处。建于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现存的建筑有一大殿、千佛阁和东、西两亭。庵前有一株千年古柏,相传为六祖慧能自广东带至此处所手植。庵中塑有祖师面壁像,旁立二祖慧可雪中立像。
  少林寺的山门,建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门额“少林寺”三字横匾,为康熙皇帝御书。在山门后大通道的两旁,以及大小通道之间,竖有唐宋以来的石刻五十多座,此即著名的“碑林”。这些碑林不仅具有书法和雕刻的价值,同时也提供对历史研究的资料,如宋代米芾的“第一山”刻石、北宋鲁国公蔡京的“面壁之塔”、元代赵孟頫的“福裕(僧名)碑”和明代董其昌的“道公(人名)碑”等,均被后人视作书法艺术瑰宝。另外如唐太宗的“少林寺碑”,就概括了建寺以来,禅宗二十七传的全部历史,保留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在少林寺南,有堪称一大艺术瑰宝的少林寺塔林,列有唐宋以迄和各代佛塔,计有二二0座,形式风格各异。墓塔之中,,最大者高达十二点五公尺,最小的也有一公尺高。其中最古的一座墓塔,为唐德宗时所建。碑上刻有“大德法王元禅师塔铭并序。贞元七年十月二十八日新塔建立”等字样。(参见附一)
  (二)位于福建泉州市北郊清源山麓︰建于唐。乾符年间(874~879),原名镇国东禅寺、镇国东禅少林寺,后世称为南少林寺。当时,寺域规模庞大,寺僧众多,传为我国南派少林拳的发源地。明代人所撰写的《丽史》,其中记有元代泉州少林寺的事迹,在武术界颇负盛名。(参见附二)
  ◎附一︰唐《秦王告(嵩山)少林寺主教碑》
  太尉尚书令陕东道、益州道行台、雍州牧、左右武侯大将军、使殊节凉州总管、上柱国、秦王世民告柏谷坞少林寺上座寺主、以下徒众,及军民首领士庶等,比者,天下丧乱,万方乏主,世界倾沦,三乘道绝,遂使阎浮荡覆,戎马才驰,神州糜沸,群魔竞起。我国家膺图受篆,护持正谛,驭雁飞轮,光临大宝。故能德通黎首,化阐祗林,既沫来苏之恩,俱承彼岸之惠。王世充叨窃非据,敢逆天常,窥觎法境,肆行悖业。今仁风远扇,慧炬照临,开八正之途,复九寓之迹。法师等并能深悟机变,早识妙因,置建嘉猷,同归福地,擒彼凶孽,廓兹净土,奉顺输忠,之效方着,阙庭证果,循真之道,更宏象观。闻以欣尚,不可思议,供养优赏,理殊恒数。今东都危急,旦夕殄除,并宜勉终茂功,以垂令范,各安旧业,永保休祜。故遣上柱国德广郡开国公安远往彼,指宣所怀可令一二首领立功者,来此都见,不复多悉。
  ◎附二︰南少林寺的重要史料──《西山杂志》(摘录自1992年九月《菩提月刊》)
  《西山杂志》成书于清代嘉庆、道光年间。书中披露,唐代贞元年间泉州进士许稷的《闽中记》就有关于“清源少林寺”的说法。
  这部抄本记载,以救唐王而闻名的嵩山少林寺十二棍僧之一智空和尚,“入闽中,建少林寺于清源山麓,凡十三落,闽僧武派之始焉”。作者描述说,泉州少林寺规模宏伟,“十三进,周墙三丈,寺僧三千,垄田百顷。树林茂郁,掩映少林寺于(清源)山麓”。“僧分十级”、“千僧皆能武”。
  该书中还记载,宋景炎元年(西元1276年),“清源少林寺千僧反蒲寿庚之降元”,在东门外“格斗元兵三万,元唆都(元兵攻泉州将领)遭胡骑冲少林寺”,“发箭,千僧毙焉,存者百人”,少林寺被毁。
  《西山杂志》共十二章,经过近两个世纪的变故,已佚失大半。其成者蔡永兼(1776~1835),是晋江东石人,因七世祖伯随郑成功抗清而为清廷所忌,“弃文航海,拓海兴田”,游历中外,见闻广博。去年,《西山杂志》为在文莱发现的泉州宋代古墓碑提供了罕为人知的史实,从而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团的高度重视。
  近年来,泉州史学工作者陆续发现该书部份失落的手稿和抄本,共得六本四百多条,其中有少林寺、东岳、龙降、统志等六条三千余字谈及泉州少林寺,并为扑朔迷离的泉州少林寺兴废问题提供了重要史料。
  [参考资料] (一)《少林寺志》;《魏书》卷一一四;《续高僧传》卷四、卷十六、卷二十一、卷二十四;《广弘明集》卷十;《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九;《景德传灯录》卷三、卷四;《古今图书集成》〈山川典〉卷五十五、卷五十六;《中国佛教寺塔史志》(《现代佛教学术丛刊》{59});常盘大定《支那佛教史迹》《支那佛教の研究》第三册;常盘大定、关野贞《支那佛教史迹评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