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尘沙惑
以尘或沙之无数譬喻凡夫内心之无知,故谓之尘沙惑。详称恒沙惑,略称尘沙。为天台宗所立三惑之一。指能障碍俗谛的事智,令菩萨化道不得自在的无数不染污无知。《摩诃止观》卷三(下)谓,尘沙之体是不染污无知,虽非润生惑,但能障化道,故菩萨应学恒沙佛法以破之。在三惑之中,见思惑为界内通惑,须以空观破之;无明惑为界外别惑,须以中观破之;尘沙惑则通于界内界外,须以假观破之,故成俗谛三昧。
在别教之中,界内之尘沙惑于第八、九、十住位时断除,界外之尘沙惑于十行位时断除。但圆教认为于十信中之第八、九、十信位时可破界内外之尘沙惑。《法华经玄义》卷五(上)云(大正33‧737a)︰
“别教十住断通见思,十行破尘沙,十回向伏无明。祇与圆家十信位齐。”
天台家称尘沙、见思、无明为三惑;又特以尘沙为名,此或系根据《胜鬘经》五住地之说而来,即该经〈一乘章〉云(大正12‧220a)︰
“阿罗汉、辟支佛断四种住地,无漏不尽,不得自在力,亦不作证。无漏不尽者即是无明住地。(中略)何以故?无明住地不断不究竟者,过恒沙等所应断法不断不究竟。过恒沙等所应断法不断故,过恒沙等法应得不得,应证不证,是故无明住地积聚生一切修道断烦恼上烦恼。(中略)如是过恒沙等如来菩提智所应断法,一切皆依无明住地生,建立增长。若无明住地断者,过恒沙等如来菩提智所应断法皆亦随断。”
此中所谓四种住地即为见思惑,无明住地即无明惑,过恒沙等如来菩提智所应断法即本文所指之尘沙惑,而“尘沙”一语当即自“过恒沙”一词而来。
[参考资料] 《摩诃止观》卷一(下)、卷七(上);《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一之三、卷六之二;《法华玄义释签》卷三(上)、卷三(下);《天台八教大意》;《观经疏妙宗钞》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