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尼夜耶学派(梵Nyāyika、Nyāya,藏Rigs-pa)


  印度六派哲学之一。又称那耶修摩派(ñāya-suma,或Nyāya-saumya)、若耶须摩派,译为正理学派或正理派。“尼夜耶”除译为正理之外,也译为因论、因明、因明处。以《正理经》(Nyāya-sūtra,尼夜耶经)为根本圣典。相传该书作者足目(Akṣa-pāda,即Gautama)乃本派开祖。
  佛陀在世时,因明之法未行于世,至《摩诃婆罗多》(Mahābhārata)始称论理学性的研究为“尼夜耶”或“因之学”,称研究论理学者为“论理家”(haituka)。《大毗婆沙论》卷一七六所出之因论(五论之一),即指此学派而言。西元一、二世纪顷,论理家提倡五支作法之论证。未几,数论、胜论及佛教亦均采用其说。后来此等论理家受到佛教、胜论的影响,形成一个唱导十六谛说的学派。此即正理派的起源。
  十六谛乃《正理经》所详说者。由于后世的《广破经》(Vaidalya-sūtra)及其注释《广破论》(Vaidalya-prakaraṇa)曾评破十六谛说。此外,《回诤论》及提婆的《百论》中也曾论及十六谛。可知十六谛说在龙树以前早已成立。所谓十六谛为︰量、所量、疑、用、喻、悉檀、支分、思择、决、论义、纷议、坏义、似因、难难、诤论、堕负。相传依此十六谛之真知可断无明,而次第解脱烦恼、业、生、苦等。并可得最上界云云。
  依《成实论》卷二〈一切有无品〉云(大正32‧256a)︰“如陀罗骠等六事是优楼伽有,二十五谛是僧伽有,十六种义是那耶修摩有。”《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八云(大正30‧500c)︰“一切外论略有三种︰一者因论,二者声论,三者医方论。”由此可见西元四、五世纪时,一般佛徒皆以正理学派及数论、胜论等为外道的代表。此外,佛教也曾采用此派论理学的形式。弥勒及无著各于其所著书中曾详述因明论式。世亲且曾著《如实论》以解释《正理经》,并唱因之三相说以驳斥此派所论。此外,陈那更确立因之三相说,改五支作法为三支作法。其后《正理经》之论理说遂被称为古因明。
  西元四、五世纪左右,本学派出筏磋衍那(Vātsyāyana)注解《正理经》。至六、七世纪时,邬阇多伽罗(Uddyotakara)出世,为筏磋衍那之注再加评释,并破斥世亲及陈那之说,且亦应用因之三相说,大力发扬教势。及至第十二世纪刚格沙(Gaṅgeśa)撰书解释《正理经》的四量。此被称为新正理(Navya-nyāya)派。
  关于此派之所依经典《正理经》,已有中文译本。为沈剑英所译。收在沈氏《因明学研究》一书之附录中。
  ◎附︰黄忏华《印度哲学史纲》第四章第三节(摘录)
  尼夜耶哲学底终局目的,是由获得真智去离苦、得解脱。换句话说,就是从十六谛(就是十六句义)底真智,得解脱。
  现世充满苦恼,这是因为有生底缘故。生底原因,由于业。作业,拿烦恼做基础。烦恼,拿无知做根柢。所以假如想离苦,就不可不灭无知。那个时候,因果底系列灭去,于是得无上境。所谓无上境,是说脱离一切世间底欲乐,没有世间出世间底执着,廓然大悟底状态。就是把无明烦恼业生苦底系列,看做人生进展底事实。要想离这个苦界,得最上解脱,不可不灭无明。那么,用甚么样的方法,能够脱离无明呢?正理派以为这个在获得真智。为获得真智,师友相会而论议。这里就是本派成功论理派底契机所在。本派因此把论究底题目,总括做十六句义,就是十六范畴。
  [参考资料] 《顺中论》卷上;《摄大乘论释》卷二;文轨《因明入正理论疏》;窥基《因明入正理论疏》卷一;《外道哲学》;梁漱溟《印度哲学概论》;中村元(等)编《佛教思想》第三册〈因果〉;宇井伯寿《印度哲学史》《印度哲学研究》第一册;金仓圆照《インド哲学史》《インド哲学の自我思想》;Edited by Sarvepalli Radhakrishnan and Charles A.Moore《A Source Book in Indian Philosop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