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尼师坛(梵niṣīdana niṣadana ,藏gdiṅ-ba、btiṅ-ba)


  比丘六物之一。即坐卧时敷在地上、床上或卧具上的长方形布。乃坐具之梵语音译,又作尼师但那、尼师但娜、[寧*頁]史娜曩。意译又作敷具、坐衣、随坐衣、衬卧衣,略称具。《五分律》卷九载,为护身、护衣、护僧之床褥,故制之。《十诵律》卷十八称,未敷尼师坛不得坐卧于大众之卧具上。
  其颜色与三衣相同,可用青、黑、木兰三色。若以新布裁制,可作二层或三层。取旧布缝制者,可作四层。新作尼师坛时,须取旧者之坚好处缝贴在中央或四边。另依《根本萨婆多部律摄》卷六载,尼师但那之颜色,或青,或泥,或赤。
  其大小亦因律典不同而有异,然以长为佛陀二磔手、广一磔手半为本制。依《摩诃僧祇律》卷二十四载,佛一磔手等于二尺四寸。又若比丘之躯体大于常人,其所持用之尼师坛亦可增广。依《十诵律》卷十八、《摩诃僧祇律》卷二、《善见律毗婆沙》卷十六等所载,可增一磔手。《四分律》卷十九称,可加半□手。
  中古以来,南海诸僧以尼师坛为礼拜之用具,中国、日本皆承此风,道宣、义净诸师曾痛加斥责。如《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三载(大正54‧221a)︰
  “礼拜敷其坐具,五天所不见行。致敬起为三礼,四部罔窥其事。凡为礼者拜敷法式,如别章所陈。其坐具法,割截为之,必须复作,制令安叶。度量不暇详悉。其所须者,但拟眠卧之时护他毡席。若用他物,新故并须安替。如其己物,故则不须。勿令污染亏损信施。非为礼拜。南海诸僧,人持一布,长三五尺,叠若食巾,礼拜用替膝头,行时搭在肩上。西国苾刍来见,咸皆莞尔而笑也。”
  然而,此制至今仍被沿用,而于礼佛或礼拜师长时敷用尼师坛。且有一定规制。玆略述如下︰
  (1)捧具︰具竖折八层,再横折二次,从外边看有十六层,里边四层;平捧胸前,具口朝右,左右食、中指在上,余三指在具下。
  (2)持具︰大姆指在具上,小指在具外,余三指在具中间,具一折,内稍短,具平贴脐上二寸许处。
  (3)持具合掌︰用左手三指在具内挑着,右手五指在外并于左掌作合掌状。惟掌与身体成垂直,位于脐上二寸许。
  (4)持具问讯︰先合掌,右手自外在左手下压衣及具问讯,抬起时,右手三指入具中,两手齐举具平眉,放下。
  (5)随具一拜︰具不展开,先合掌,弯腰,以右手食中指夹具前上角,将具自右向左横放地上一折,同时跪下。以左手食、中指夹具左前角拜下。起时以右手食、中指夹具。如顶礼起立,左手三指插入合掌问讯。此多用在对人礼拜。
  (6)问讯展具︰亦称展侍者具。展成四分之一。先合掌弯腰,左手三指稍翘起,右手自具里方中间插入,以姆、食指执具左边第二条边,左手姆、食指拿左边第三、四两条边,向左右拉开。平放地上,拜后起具,以右手中、食二指夹具前右角,收左手,以右手撑起随具带起。大众拜佛时多用此种展具。
  (7)展半具︰左手稍覆掌,右手自里向外在具中间插入,执左边第三条边,左手拿第四条边(最外边)拉开放下,拜后起具,以右手中指自具中央部位钩起。
  展半具用在一寺之主,或大法会主坛者拜佛,故多另由侍者展具。侍者捧具站左方,住持问讯上香时,侍者展具,以左手执具右边最内外二角,右手执折处拉开,成半具横状,铺下。
  (8)展全具︰亦称展大具,右手中、食指夹具前角,左手抽出,仅以左无名指插入挑具,右手将具右边撩起,左右手分执两角拉开,铺下时同时脱鞋,踏具边,站在佛相右边先出右脚,左边先出左脚。拜后起具时,仍以右中指钩具前缘中央起。
  (9)放一字具︰右中、食指夹具前角,左手自中部再一折,左右手姆、食指在具上,平放面前。起具时,以右姆、食指夹具右前角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