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尼拘律树(梵nyagrodha,巴nigrodha,藏nya-gro-dha)
桑科植物。又称尼拘类树、尼拘屡树、尼拘卢陀树、尼拘陀树或诺瞿陀树。意译为无节、纵广、多根。学名Ficus indica。多产于印度、锡兰、缅甸等南亚地区。其形状类似榕树,树干端直高大,叶呈长椭圆形,叶端为尖形,枝叶繁茂,覆地广大。有下垂的气根,达地后复生根而向四周扩张生长。果实似无花果,大如拇指头,内含无数的小种子。材质坚硬耐老,多用于建筑物的支柱或各种器具的横木等。《慧琳音义》卷十五(大正54‧402a)︰“此树端直无节,圆满可爱,去地三丈余,方有枝叶,其子微细如柳花子。唐国无此树,言是柳树者,非也。”同书卷二十三又云(大正54‧452a)︰“其树叶如□叶,子似枇杷子,子下承蒂如□。然其种类耐老,于诸树木最能高大也。”
依《大智度论》卷八所载,佛以此树高大能覆荫五百车乘,而其种子小于芥子,比喻老女人以净信心供养佛,其因虽小,而能得大果报。此外,过去七佛中,第六迦叶佛以此树为道场树。
[参考资料] 《杂阿含经》卷三十三;《别译杂阿含经》卷八;《长阿含经》卷一〈大本经〉;《中阿含经》卷二十八〈瞿昙弥经〉;《增一阿含经》卷三十五;《罪福报应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