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尼揵子论师(梵nirgrantha,巴nigaṇṭha、nig-gantha,藏gcer-bu-pa)


  外道四执之一,外道十六宗之一,二十种外道之一。开祖为勒沙婆(ṛṣabha),中兴祖师为尼犍陀若提子(Nigaṇṭna nataputta),后世称之为耆那教。又作尼揵陀外道、尼乾陀外道、尼虔外道、乾陀外道等。由于此一教派以修苦行及离世间之衣食束缚,期能远离烦恼(结)及三界之系缚,故又有离系、无系、不系、无结或无继等译名。又以此外道裸形不穿衣,故佛典中贬称之为无惭外道或裸形外道。又因此派谓现世所受之苦皆为宿作之因所引起,故又称宿作因论师或诸因宿作宗。
  相传勒沙婆于中印度憍萨罗国创唱此派。传至二十三世巴湿伐那陀(Pavśvanātha)中断,经二五○年,毗舍离国有尼犍陀若提子者出,大成此派教义而为第二十四祖。此后,教势大盛。
  尼犍陀若提子与释尊同时代,又同于中印度弘教,故两人之弟子常发生论难。如《杂阿含》卷五、《增一阿含》卷三十、《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等所记,毗舍离国之萨遮尼犍子与佛弟子阿说示对论,后为佛所屈。尼犍陀若提子在世时,拥有众多教徒,据说其成道后第十四年,其女婿Jamāli违背师说,倡导异说,教团因而分裂。又依《长阿含》卷十二〈清净经〉、《中阿含》卷五十二〈周那经〉等所述,谓尼犍陀若提子灭后不久,众徒即分裂为二,互相争论不已。
  孔雀王朝旃陀罗笈多(Candragupta)王(即西元前第三世纪初)时,以巴德拉巴夫(Bhadrabāhu)为首的一群尼犍子教徒,由于荒年而迁移至南印度,修严苛的苦行。不久,返回中印度,与留在原地的教徒发生冲突,后来,又争论可否著白衣,开启分裂的端绪,至西元一世纪,产生对立之二派,一为白衣派(śvetāmbara),以山菩陀毗遮耶(Saṃbhu-tavijaya)为始祖;一为空衣派Digambara)以巴德拉巴夫为始祖。后来,由于佛教兴盛,其教势遂逐次衰微,仅行于西南印度间。及十一、二世纪,乘佛教衰微之际,与印度教融合,再振教势。至十五世纪时,白衣派中又分出斯特那迦瓦西(Sthānaka-vāsī)派,提倡复古说,并排斥崇拜偶像。
  此派之学说,依《杂阿含经》卷二十一所载,谓宿命业依苦行而行,悉能吐出。又依身业不作,于未来世不起诸漏。因此,诸业永尽,业尽苦亦尽,遂究竟解脱。《方便心论》也载有此派学说,谓五智六障四浊皆尼乾陀法。《外道小乘涅槃论》云(大正32‧157c)︰“外道尼揵子论师作如是说,初生一男共一女,彼二和合能生一切有命无命等物。后时离散还没彼处,名为涅槃。”依《大般涅槃经》卷十九所载,尼乾陀若提子为诸弟子说如是言︰无施无善、无父无母、无今世后世、无阿罗汉、无修无道,一切众生经八万劫于生死轮回自然得脱。有罪无罪悉亦如是,如四大河。所谓辛头、恒河、博叉、私陀悉入大海,无有差别。一切众生亦复如是,得解脱时悉无差别。
  ◎附︰黄心川《印度哲学史》第四章(摘录)
  尼乾子的多元实在论
  尼乾子‧若提子(离系亲子,Nigaṇṭhanatāputta)是耆那教的创立者,本名筏驮摩那,号称“大雄”。关于他的宗教学说在《沙门果经》中说有“四禁戒”(cātuyāma),即“禁用一切水(谓其中有生命),制一切恶,离一切恶,达一切恶之制御”和“三业”(身、口、意)等说教。但耆那教最早记述大雄说教的经典──《安伽》中提到了他的哲学观点,大雄宣称世界是由多种原素所构成的,这些原素可以大别为灵魂(命)与非灵魂(非命)两种。灵魂存在于地、水、火、风等无机物之中,也存在于动植物等有机物之中;非灵魂大别为物质和不定形物质两种,物质是由原子和原子的复合物组成,不定形物质则是由运动的条件(法)、静止的条件(非法)、空间、时间四种东西所组成的,这在哲学上明显地是一种多元论的实在论。大雄在修行实践上宣传业报轮回、灵魂解脱、非暴力和苦行主义等等。
  [参考资料] 《中阿含》卷五十五〈持斋经〉;02《杂阿含经》卷二十三、卷四十九;《百论》卷上;《十八空论》;《随相论》;《注维摩诘经》卷三;《玄应音义》卷六、卷十;《止观辅行传弘决》卷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