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尼泊尔佛教


  尼泊尔(Nepal)是位于中南亚的王国。古称尼波罗(Nepala)、尼婆罗、你波罗、捏尼辣、尼八剌。国土大部分在喜马拉雅山麓。古来有“山国”之称,首都为加德满都(Kathmandu)。全国国境东西长约千里,南北宽约二百公里,呈带状地形。全国人口的百分之九十务农;种族繁多,以廓尔喀族为主。
  尼泊尔的历史在近代之前几乎是由民间的传说及神话融合而成。最早的史实为基拉达王朝(西元前700?~西元100?)。四世纪起,受里查比王朝的统治(350~630年)。七世纪时改由印度血统的达库利王朝继承。1200年左右,政权为马拉王朝所夺。1475年时,分裂成四小王国。至1768年,廓尔喀族国王那拉延沙掘起,统一全国。此即今日尼泊尔王室的始祖。
  尼泊尔的佛教信仰溯源极早,在基拉达王朝时代,释迦牟尼诞生于蓝毗尼(今尼泊尔南部的洛明达)。在释尊成道之后,相传曾率领弟子至此传播佛法,教化民众。西元前三世纪时,阿育王至蓝毗尼巡拜佛迹,建塔立柱,并将其女许配予当地王族的王子提婆波罗。此后至十三世纪中叶以前,该地一直盛行佛教中之说一切有部。并为佛教徒朝圣的中心。
  尼泊尔本土佛教自八世纪以后即与印度教、民间信仰混合,成为密教形式的大乘佛教。至1768年廓尔喀族的那罗延那王统治尼泊尔之后,奉印度教为国教,制定迫害佛教的法律,佛教乃逐渐衰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尼泊尔王室改变专制制度,对佛教采取保护政策。上座部佛教由斯里兰卡传入。1944年,尼泊尔僧人达摩罗迦、甘露喜与释迦难陀在印度鹿野苑及加德满都的舍利伽寺创建佛教复兴会,专门从事南方上座部的宣传工作。并在加德满都新建南传形式的楞伽寺,翻译、出版巴利语佛经及研究著作。1954年,尼泊尔佛教代表团参加在缅甸召开的第六次佛教结集。1957年,第四届世界佛教徒联谊会于此召开。
  目前佛教徒约占全国人口的6.1%(据1980年代初的统计),多集中于东北部及中部。东北山区的佛教徒则大部分信奉藏传佛教。佛教寺院大多分布于加德满都及派腾(Patan)等处。其中,以加德满都的苏瓦扬布拿(Swayambhunath)佛寺最著名。
  ◎附︰高观如〈中尼佛教关系〉
  据尼泊尔《苏瓦扬普史书》记载︰“加德满都一带地区原来是一个巨大的那伽巴沙湖泊,湖内有龙王居住,后来文殊师利由摩诃支那(中国)来到此地,辟开了湖南边的山岭,将这一湖水泄干,并在此建立苏瓦扬普寺,因之称此地为尼泊尔。”这一传说显示了中尼两国传统的亲切友谊。
  西元前565年,迦毗罗卫(在今尼泊尔南部提罗拉科特附近)的王子释迦牟尼出生在今天尼泊尔南部的洛明达(古称蓝毗尼),他出家成道后,在印度各地游行说法,吸收徒众,传播他的思想,于是形成为佛教。他的教法于西元一世纪前后传入中国,由于中国各族人民的广泛信仰,佛教在中国逐渐成为一个系统完备的宗教。这就是中尼佛教关系史上的最胜因缘。
  由于佛教的因缘,我国历代僧人前往尼泊尔朝礼释迦牟尼圣迹的人很多,其中最早而最知名的是西元405年东晋‧法显到达佛陀的家乡迦毗罗卫城和佛陀的出生地论民(洛明达)园,瞻礼遗迹。法显并将当时情形在他的名著《法显传》中加以纪录。法显以后十余年,中国名僧智猛也曾到迦毗罗卫朝访佛迹。
  在法显往访迦毗罗卫的同时,一位迦毗罗卫籍的僧佛驮跋陀罗来到了中国。他是释迦族人,大约于406年左右到达长安弘传禅学,随后又经名僧慧远邀上庐山,译出有关禅教诸经,418年又到建业(今南京),在道场寺和法显共译出《摩诃僧祇律》四十卷,又和沙门法业、慧严等一百多人译出《大方广佛华严经》六十卷。此外,他在中国还译出《观佛三昧海经》《文殊师利发愿经》等共十三部一二五卷,他的业绩深为中国佛教学人所追念。
  嗣后,西元633年玄奘法师也朝礼过腊伐尼林(即洛明达)和迦毗罗卫城(即劫比罗伐葥羺瞗^。那时迦毗罗卫已经倾圮, 只剩宫殿故基葥籅i和石柱的遗迹。玄奘在此徘徊瞻礼,并在所著《大唐西域记》中详加记载,说加德满都地区宗教繁华,寺院林立,僧徒二千余人,大小二乘并皆研习;当时有名的鸯输伐摩王在位,崇信佛法(见该书卷六、卷七)。
  其时尼泊尔国公主和唐文成公主都嫁与西藏松赞干布王为妃,这一段和好姻缘,更促进了中尼的友好关系,因而沟通了一条从长安经拉萨、加德满都到印度的交通路线(即当时所谓吐蕃‧尼波罗道),不独唐朝使臣李义表、王玄策先后出使印度都经由此道,即唐代僧人玄照、道希、玄太、玄烙、道方、末底僧诃、玄会等往返印度,也都先后到过尼泊尔国。又玄照从印度返唐,路次尼泊尔国时,国王还遣人护送他到吐蕃,探望文成公主后回到洛阳。此后,在西元764年中国僧人悟空也访问了尼泊尔国,瞻礼了释迦牟尼的降生地迦毗罗卫城。964年中国沙门继业等三百人由宋太祖派遣赴印度求法,归途也道经尼泊尔国。
  由于尼泊尔和中国西藏地区紧邻,因之彼此之间在佛教关系上也很密切。中国藏文佛经有一部分是由尼泊尔古代的译师们所传译的。西藏寺院的古建筑以及梵式的、尼式的造像等佛教文化遗迹,也有许多出自尼泊尔的艺匠之手。
  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曾向尼泊尔邀请艺匠八十人到达西藏地区,为帝师帕思巴建黄金塔,其中有一位名匠阿尼哥,礼帕思巴为师,同至北京。阿尼哥曾一度为僧。由于他画塑铸金的技术都很高明,元朝特设梵像提举司,请他主持,令专管铸像、绘像、土木雕塑等项工艺。当时中国两京寺观之像,多出于阿尼哥之手(《元史》卷二○三)。现存的北京妙应寺白塔,据《阿尼哥神道碑》记载,也是阿尼哥所设计建筑的。
  明太祖洪武十七年(1384)曾经派遣沙门智光为国使,携带国书彩币到尼泊尔通好;尼泊尔王马达纳罗摩也遣使来中国,致送金塔、佛经、名马、方物。明成祖时,智光法师第二次奉派出使尼泊尔国,同时尼泊尔也遣使来报。从此以后,两国使臣报聘不绝。
  [参考资料] 《大唐西域记》卷六、卷七;《东南亚佛教研究》(《现代佛教学术丛刊》{83});渡边海旭《欧美の佛教》;D. Wright《History of Nepal》;Sylvain Le/vi《Le Ne/pal》;V. A. Smīth《Early History of India》;《Encyclopaedia of Riligion andEth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