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尽智(梵kṣaya-jñāna,巴khaya-ñāṇa,藏zad-pa śes-pa)
指烦恼之染污全部除尽而得之智慧。即由于完全证知四谛之理而得之智慧。亦即于无学位遍知我已知苦、断集、证灭、修道,而与漏尽之证得俱生的无漏智。为二智之一、十智之一。《集异门足论》卷三云(大正26‧376a)︰
“尽智云何?答︰谓如实知我已知苦,我已断集,我已证灭,我已修道。此所从生智、见、明、觉、解、慧、光、观,是名尽智。(中略)复次若如实知已尽欲漏、有漏、无明漏,是名尽智。(中略)复次若如实知已尽一切结缚、随眠、随烦恼、缠,是名尽智。”
此中,智、见、明、觉等,皆系慧之异名。《俱舍论光记》卷二十六亦云(大正41‧386a)︰“智谓决断,或谓重知。见谓推求,或谓现照。明谓照明,觉谓觉悟,解谓达解,慧谓简择,光谓慧光,观谓观察。智等八种并慧异名。”
然就无漏智是否能知解“我已知苦”等事,则有异说,《俱舍论》卷二十六云(大正29‧135a)︰
“如何无漏智?可作如是知。迦湿弥罗诸论师说,从二智出后得智中,作如是知,故无有失。此后得二智别故,表前观中二智差别。有说,无漏智亦作如是知。”
《顺正理论》卷七十三云(大正29‧738a)︰
“由本意乐二智转时,力能引起如是解智。非于无漏二智转时,作如是解无分别故。谓出二智后得智中,方作如是二类分别。此二分别二智后生,是尽无生力所引故。此二俗智是彼士用果,故举二果表二智差别。”
关于此智与无生智之差别,《大毗婆沙论》卷一0二举出多种说法。其文云(大正27‧527c)︰
“且名即差别,谓此名尽智,此名无生智。复次因是尽智,果是无生智。复次已作是尽智,因长养是无生智。复次未得而得,或已得而得是尽智,惟未得而得是无生智。复次或解脱道或胜进道摄是尽智,惟胜尽道摄是无生智。复次依之建立五阿罗汉是尽智,依之建立一阿罗汉是无生智。复次通利钝根者得是尽智,唯利根者得是无生智。”
[参考资料] 《品类足论》卷一;《发智论》卷七;《大毗婆沙论》卷二十九;《阿毗昙心论》卷二、卷三;《杂阿毗昙心论》卷六;《顺正理论》卷七十四;《阿毗达磨藏显宗论》卷三十五;《法界次第初门》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