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山芳卡玛哈耶尼康(Sang Hyang Kamahāyā-nīkan)
古代爪哇书名。意为大乘圣教。日本学术界常称之为“大乘教理问答”。内容叙述密教瑜伽行者之修道及证果等事,系由梵文序偈及古代爪哇语的本文所构成。序偈计有四十二颂,内容旨在劝说修行者应住在三世诸佛大乘妙道的真言行之理趣中,守护三昧耶,得金刚萨埵的加被,了知诸法无自性无浊,而于世间开示真言的理趣;持金刚印契,尊重、供养与一切诸佛平等的阿阇梨,以便到达佛位。此四十二颂中,有十四颂半相当于汉译《大日经》卷一〈入曼荼罗具缘真言品〉中的偈颂。此梵文偈并附有古代爪哇语的注释。
本文是用古代爪哇语,以问答体的方式写成,不分章节,不过大体可分为四章。
第一章略说修行者在入波罗蜜行之前,应该先行准备有关住处、资具的各项规定。
第二章详说十波罗蜜,即布施等六波罗蜜与慈悲喜舍四修(bhāvanā)。其解说与一般大乘经所言大致相同,但在持戒波罗蜜中,设有准许娶妻的特例,在智慧波罗蜜中论述空性,强调应舍离一多的观念,此说法被认为是以金刚乘的教说为依据。
第三章细说修行者在波罗蜜成满后所应修习的瑜伽,阐明以锻炼气息为基础的不二定(advaya-dhyāna),并提及秘密的解说、文字音声的秘释等,在某些地方更列举了陈那的说法。
第四章的文章结构甚为复杂,主要是述说修行者必须到达的诸菩萨、诸在定佛(Dhyāni-buddha)及明妃所拥有的秘密意义,为前章的总结。
本书被推定为西元十世纪左右,在爪哇东部所编纂。而原收藏在Lombok岛王室的第十四、十五世纪之贝叶写本,1894年为叛王所夺,其后归荷兰Leīden大学所有。1910年J.Kats在此书的本文附上翻译及注释而出版。1913年J. S. speyer解说本书的要义,并校订序偈、增添德文翻译而刊行。日本的荻原云来则发表了J. S. speyer的论文大要及序偈的日文翻译等。
[参考资料] 《古代爪哇语的大乘教理问答》(Ein altjavanischer mahāyānistischer Katechismus,Z.D. M. G. XVii,2);《密教》杂志五之二〈发现于爪哇的密教要文〉;《Hinduism and Buddhism》Vol,Ⅲ;《Buddhism in Java》(Peace,1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