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峨眉山


  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相传为普贤菩萨应化的道场。又作峨嵋山、光明山。位于四川省峨眉县西南,海拔三0九九公尺,属邛崃山山尾余脉,东临岷江,南眺大渡河,北依青衣江。因山势逶迤,如螓首峨眉,故名峨眉山。相传东汉时即有道观。晋初佛教传入山中,遂陆续增建佛寺。唐、宋时,佛教兴盛,寺庙大兴。至明末时,俨然成为佛教胜地。
  山中佛寺遍布,清代曾多达七十多座,迄今留存二十余座,较重要者有︰
  (1)报国寺︰为峨眉山的门户,也是峨眉山最大的寺院。初建于明代,清代重修。主要殿宇有弥勒殿、大雄殿、七佛殿、藏经楼。寺内有一座十四层的紫铜华严塔,为明代所铸。
  (2)伏虎寺︰建于明代,清代重修。清康熙帝尝赐名离垢园,为入山第一大寺。
  (3)清音阁︰唐名中心寺,阁下有接王亭。
  (4)万年寺︰晋代创建,名普贤寺。唐代改称白水寺。明代称为圣寿万年寺。寺内供奉有北宋所铸普贤骑象铜像。
  此外,峨眉山最引人入胜之地为金顶,原有一寺,名永明华藏寺。系明‧万历年间所造。寺中正殿之瓦、柱、门、窗、壁等,均以掺金之铜建造而成。于晴空中金光闪闪,金顶因此得名。其后迭经火灾、兵火,今仅存一面残壁。由于登临金顶可饱览日出、云海、佛光和圣灯等四大奇景。故登临金顶者,迄今仍不稍减。又,山中另有洗象池、九老洞、接引殿、沉香塔、神水阁等多处胜迹。保存于山中之其他佛教文物亦为数不少。
  [参考资料] 《峨眉山志》;《五杂俎》卷四;《佛祖统纪》卷四十三;谢凝高《中国的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