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崇福寺(1)


  (一)位于陕西省长安市︰唐初,帝室为纪念其先祖兴于山西太原,遂于长安、洛阳、太原、荆州、扬州等五地,建造五所寺院,皆名太原寺。垂拱三年(687),武后重修,并改长安太原寺为魏国西寺。载初元年(690),又改称崇福寺。因位处唐朝首都(长安)之内,故义学、译经沙门多止住于此。如怀素奉勒于本寺弘四分律宗,日照三藏亦在此译出其携来之经论,菩提流志之译《大宝积经》、般若三藏之译四十卷《华严经》皆在本寺。智升之《开元释教录》、法藏之《起信论义记》亦成于此。
  其后,太原之太原寺,亦改称崇福寺,故世人乃称长安崇福寺为西崇福寺。
  (二)位于山西省朔县︰始建于唐‧麟德二年(665)。辽代曾作为林太师尉署,也称林衙院,辽‧统和年间(983~1011)改名林衙寺。金‧天德二年(1150),题额崇福禅寺,清‧乾隆年间(1736~1795)改称今名。现存弥陀、观音、地藏、文殊诸佛殿,及藏经阁、钟鼓楼、山门等。藏经阁位居殿前,为他处所罕见。弥勒殿建于高台之上,是规模较大的金代建筑;殿内塑像高大,中为阿弥陀佛,两侧为观世音、大势至二菩萨,前有护法金刚等像,均为金代原作。又,四壁满绘壁画,内容为佛、菩萨及千手千眼观音等。
  (三)位于浙江省临安府城之东︰一名灵芝寺、崇福律寺,俗称蜡烛庵。唐‧贞观二十三年(649)开创,名实际院。宋代佛印了元重兴;南山律宗僧元照尝住此三十年,徒众三百余人。其后毁坏,元‧元统年间(1333~1334),妙通重建。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成为丛林;永乐年间(1403~1424),能守于此纂修《永乐大典》;宣德年间(1426~1435),如贞亦在此校修藏典;正统年间(1436~1449),智淳于此设戒坛,举扬戒律;万历三十年(1602),如尧曾加以重修。
  (四)位于福建福州北岭象峰之麓︰创建于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原名崇福院,后废。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僧跬存来到此地,见环境清幽,欲建“养母堂”。开基时,掘得一块石额,上刻“崇福禅院”四字,方知此为崇福院之旧址,遂在鼓山僧永觉之赞助下,陆续建设堂宇。后跬存病逝,建设暂停。至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叔禅师与其徒法如共同营建。经五、六年,方建设完成。现存殿宇多为光绪年间(1875~1908)所重建,为福州五大禅林之一。
  (五)位于福建泉州市区东北梅石街︰北宋初陈洪进建寺,名千佛庵,太平兴国年间(976~983)易名崇胜寺,至道年间(995~997)改称洪钟寺,元祐六年(1091)改今名。元代以后屡有毁建,现存大殿仍保存北宋时的部分原构,后殿系清末重修。寺中有宋代石塔一座,名应庚塔,八角七级,高二十余公尺。
  (六)位于江西上高县九峰山︰建于唐昭宗年间(888~903)。据载,寺原为南平王钟传旧宅,唐‧乾宁年间(894~897)钟传捐舍为寺,昭宗赐额“宏济”,天复(901~903)中改名崇福禅林,为佛教曹洞宗大寺之一。寺至今完好,有前后二进,两侧有厢房。寺前有香炉峰,旁有观音泉。
  [参考资料] (一)《圆通大应国师语录》;《元亨释书》卷七;《延宝传灯录》卷二、卷三、卷十。(二)《本朝高僧传》卷四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