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巩县石窟


  北魏石窟寺院之一。位于河南巩县邙山附近,面临伊洛河,背依大力山。石窟始凿于北魏宣武帝景明年间(500~503),熙平二年(517)在窟前建寺,初名希玄寺,宋代改名为十方净土寺,清代改名石窟寺。东魏、西魏、隋、唐、北宋等各代皆曾在此凿窟造像,始成今日所见之规模。现存五窟、三尊摩崖大像、二五六龛、七七四三尊佛像与数十篇题记。
  五窟中,除第五窟外,其余四窟呈方形,有中心柱(窟内方顶与云冈、龙门石窟之穹窿顶迥然不同),柱四面凿龛设像(多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窟顶凿平棋,雕莲花、飞天等浮雕。佛像脸形方圆,衣纹疏朗,表情宁静,与云冈石窟等北魏早期深目高鼻、秀骨清相之造像不同。门内两侧雕“帝后礼佛图”,其余三壁雕佛像与佛传故事,壁□雕神王、怪兽及伎乐人。其中,帝后礼佛图共十八幅,现存十五幅,人物众多,场面热闹,颇能反映皇室之宗教活动。
  ◎附︰〈巩县石窟〉(摘录自《河南风物志》五〈文化艺术〉)
  自豫西三门峡市起,东到伊洛河口,黄河南岸有一堵天然屏障,蜿蜒绵□,这就是有名的邙山。邙山既没有层峦叠嶂,也没有林泉妙景,它是一道缺石少水、草木稀疏的黄土岭。然而奇怪的是,这条睡蟒式的土岭,到巩县老城北五华里处,却孤峰突起,犹如一个力大无比的力士顶天立地,屹立在那里,人们称之为大力山。它背依黄河,面向伊洛,峰回路转,流泉潺潺,茂林修竹,郁郁葱葱。它一反邙山缺石的常态,在大力山脚下露出一层巨大的灰黄色像刀削似的岩石,形成一个一个的悬崖峭壁。巩县石窟就雕造在这个天然的石壁上。窟前有寺,建于北魏‧熙平二年(517),初名“希玄寺”,宣武帝景明年间(500~503),始“凿石为窟,刻佛千万像”。唐初名“净土寺”,清改“石窟寺”。东西魏、北齐、隋、唐以及北宋相继在此凿窟造像。今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成为游览胜地。
  巩县石窟寺内,现有石窟五所,千佛龛一个,小型佛龛二五五个,摩崖大像三尊,共雕刻大小石像七七四三个,碑刻题记二百余块。巩县石窟虽不如云冈和龙门石窟那样雄伟庞大、气势磅礴,但它以小巧玲珑、维妙维肖见长。
  第一窟是一个高、阔均为六米的正方形洞窟。石窟正中有顶天立地的中心方柱。方柱四面凿有佛龛,龛内雕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佛座下面两侧雕一对蹲伏披毛的狮子。佛像的背光刻有象征光明的火焰纹,两侧刻有对称的飞天、化生和莲花。方柱基座四周,雕有力士,形像各异。力士下面雕千奇百怪的神王,面孔狰狞,给人以恐怖之感。方柱上端各面皆为由化生、莲花和垂鳞纹、彩铃、飘带组成的垂幔,刻工精细,美观而庄重。石窟的四壁之上部,刻千佛龛,龛内千佛所著衣服,富于变化。东、西、北三壁千佛龛下各有四个大龛,龛楣及龛两侧有飞天、莲花、忍冬和火焰等花纹图案。南壁即洞门内壁两侧,千佛龛下为三层浮雕“帝后礼佛图”。礼佛图生动而逼真地记录了北魏统治者宗教活动的情景。左侧三幅以皇帝为主,右侧三幅以皇后为主。每幅上都有众多侍从,有的为帝后执扇撑伞,有的捧持香炉和供品。行列前有身穿袈裟的和尚为前导,后面紧跟着仪态雍贵的帝后及为他们挈提拖裙的宫女。浩浩荡荡的仪仗队簇拥着帝后进香礼佛。像这样的帝后礼佛图,在我国石窟艺术中保存这么完好并不多见。浮雕构图协调,刀法圆熟,造型逼真,显示出北魏工匠高超的艺术才能。
  四壁的下部,也有浮雕。东、西、南三壁壁脚为伎乐人,北壁壁脚为怪兽。窟门外两侧的石壁上雕两个威武的力士像,身高三米多,挺胸鼓目,形像森严。左侧力士的上方雕有两排罗汉,神态虔诚,像貌各异,与旁边的一尊菩萨相呼应。
  第二窟是一个尚未完工的石窟,可能是因石质太坏,在中心方柱雕出虫,发现顶部崩裂而停工。窟内今存小龛,为后代继开。刻工精细的为东壁三个佛龛,视其风格为北魏时所造。中心方柱南面上、下凿三个佛龛,龛内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分别立于莲花或莲蓬之上。龛楣刻七尊佛像,两侧刻飞天,龛外两侧雕有比龛门还高的两尊菩萨。佛龛题记为唐‧龙朔三年(663)造。西壁四龛,题记为唐‧干封二年(667)造。
  第三窟、第四窟的体制布局同第一窟大体相似,面积略小。窟内中心方柱的四面为佛龛,基座四周雕神王。窟内东、西、北三壁刻满佛龛。南壁是礼佛图。四壁下部,东、西、南三面雕伎乐人,北壁下浮雕怪兽。窟顶是界格式的平棋,每个格内刻有飞天、化生、莲花,为平面浮雕,装饰图案性较强。第四窟的中心方柱正面凿有上下两个佛龛,上龛内的主佛,唐代曾给予装塑(即在石像上加泥施彩),这与一、三窟不同。第四窟南壁的帝后礼佛图,不像一、三窟那样皆为三层,而是右侧四层,左侧两层。左侧礼佛图下有一幅壁画,这是中原地区石窟中所罕见的。
  第五窟最小,方三点二米,高三米,内无中心柱。窟顶为方形藻井,藻井中心是一个盛开的莲花,周围环绕六个凌空飞翔的飞天,四角有四个图案化的化生佛,并间有忍冬纹,构图完美,富丽华贵。窟门内壁上方雕刻佛像五尊,两侧各雕一尊立佛,肃穆地站在莲花座上。其余三壁均造一个大佛龛。窟门外壁两侧刻有金刚。尖拱形门楣上刻有忍冬纹图案。两侧还有许多北魏、东魏及唐代的造像佛龛和题记。两侧雕有一座九级佛塔,下三级为楼阁式建筑形式,每一级都有佛像,如此佛塔实属罕见。
  千佛龛为唐‧干封年间(666~667)雕造的,高一点五米,宽二点一二米,龛额为拱形,后壁除中间刻坐佛一尊外,满壁刻有排列整齐的小佛龛计九九九个,合在一起,大小佛像正好是一千尊,故名“千佛龛”。龛外两侧雕有四个竖长形的佛龛,内各刻一菩萨像,龛口两侧角又各刻一天王像。龛外东侧刻有九个小佛龛。佛座下方有一块造像题记,楷书,刻于唐‧干封年间。
  巩县石窟内留有中心方柱,这是与其它石窟不同的特点。窟内有了中心方柱,自然就成了平顶,这和云冈、龙门的穹窿顶,顶上绘有藻井,有显著的不同。留中心方柱,是工匠根据岩石层断裂纹较多、为防止石窟塌陷而采取的措施。有了方柱不但可以防止塌方,又可以增加石壁面积,使石工们在最突出的方柱上大显身手,雕刻出像石塔一样的大型艺术作品,给石窟增添不少内容,显得更加丰富多彩。
  窟壁雕刻大量的礼佛图浮雕,是巩县石窟的又一特点。这里五个洞窟中有三个洞窟有帝后礼佛图浮雕,计十八幅。像这样的大幅浮雕,龙门宾阳洞曾有过。然而宾阳洞的礼佛图早在建国前被奷商和帝国主义分子互相勾结窃至国外,现在只能看到残迹。巩县石窟里的礼佛图除三幅损坏以外,其余十五幅基本完好,这在现存的中国石窟艺术中可以说是极其难得的艺术珍品。
  洞窟内壁脚,雕刻大量的伎乐人,是巩县石窟的又一特点。这里各窟的壁脚和中心方柱的基座下层均雕有伎乐人,伎乐人之多、造像之美是我国石窟中所仅见。在云冈和龙门石窟中,有不少伎乐飞天,大都安排在壁面的上方或藻井上,他们像腾空飞舞的仙女,唯独这里把伎乐飞天变成了伎乐人安排在壁脚,显然是表现供佛娱乐的交响乐队,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从这些伎乐人使用的乐器和演奏的姿势,我们可以相当清楚地看到一千四百年前的乐器形状和演奏方法。
  在造像风格上,巩县石窟也有明显的特点。云冈石窟等北魏早期的造像,大都深目高鼻、秀骨清相,而巩县石窟的造像大都面貌方圆、表情宁静。除在飞天中还保留有长面高鼻、眼眶深陷的特点之外,秀骨清瘦的形像,在石刻造像上,都看不到了。这种情况,说明石刻造像的艺术风格是逐渐由北魏向唐代演进。
  [参考资料] 《艺术家杂志》(1985年一月);《中国石窟‧巩县石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