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巴尔夫(Balkh)


  阿富汗北部的都市。在阿母(Amu Daria)河上游南方约七十四公里,安德费(Andkhui)东约一六0公里,马萨列沙里夫西北约十九公里。古来为西土耳其斯坦的中心都市。也是祅教的中心地。该教创始人琐罗亚斯德(Zoroaster)即永眠在此城内。纪元前四世纪末,亚历山大大帝东征至此以后,此地形成希腊殖民的都市国家,称为巴克托利亚(Bactria)。印度人称之为臾那世界(Yavana)。西汉时,大月氏占领此地;其时张鶱曾至此,称之为大夏。
  七世纪时访问过此地的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载,此国名为缚喝,盛行佛教。国内有一当时人称“小王舍城”的大都城(周围二十里许),以及伽蓝一百余所、僧侣三千余人。且提到著名的纳缚僧伽蓝(Nava Bihara)。1221年蒙古人占领此地,大肆破坏及杀虐。《元史》称此地为班勒纥、巴里黑。1736年复为那提尔‧夏(Nadir Shah)所征服,随后受布哈拉汗(Bokhara Khan)国统治。1850年被Maḥmūd Akram Khan收复成为阿富汗领土。
  此地自古即为伊朗、印度文化圈及东西交通的要冲。如在远古时代,是艾库巴塔那(Ecbatana)、尼奈维(Nineveh)、巴比伦等在商业上的竞争对象。而到中国从事传教译经的支娄迦谶、支亮、支谦等人,也都是大月氏出身的名僧。
  [参考资料] 《大唐西域记》;A. Vámbe/ry《History of Bokhara》;W. W. Tarn《The Greeks inBactria and In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