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巴特那(Patna)


  地名。印度比哈省政府所在地。别名Azīmabad。建于古代孔雀王朝的首都华氏城遗址上,位在恒河南岸,约当恒河与Son河交会口以下二十公里处。城分新旧两区,东西狭长,全长约十六公里。人口约七十万。为一交通要冲。
  华氏城(Paṭaliputra)是佛世中印度摩揭陀国的首都。在佛灭后成为佛教弘传的重要据点。也是阿育王时代第三结集的所在地。此城于九世纪没落。西元1541年,素尔朝的歇尔夏卡因军事上之考虑,筑城寨于此地,并将它建设成比哈省的主要都市,亦即今日巴特那城的前身。蒙兀儿王朝时代,此地为学术文艺之都,库达布库修图书馆(Khudabuksh OrientalLibrary)就以收藏波斯语与阿拉伯语之文献而闻名。
  十七世纪后半,英、荷两国先后于此兴建工厂。英国并以此地做为它在比哈省发展势力的据点。引发鸦片战争的鸦片,就是此地Gul-zaribagh鸦片工厂所制造的。另外,英国作家福斯特(E. M. Foster)的名著《A Passageto India》,即以二十世纪初之巴特那城为故事背景。
  [参考资料] V. S. Smith《Oxford History ofindia》;R. C. Majumdar《An Advanced History ofin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