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布施(梵dāna,巴dāna,藏sbyin-pa)
以慈悲心而施福利与人之谓。乃梵语檀那、旦那、□那、驮曩之意译。梵汉并称为檀施、檀信。大乘佛教谓其为六念之一、四摄之一,或六波罗蜜及十波罗蜜之一。
布施之本义,原为以衣食等物施与大德及贫穷者。至大乘时代又加上法施、无畏施二者,而扩大布施的意义。并谓财施、法施、无畏施是行菩萨道者必修的布施行。其中法施之功德较财施为大。法施有世间法施及出世法施二种。演说不净观、持息念、四静虑、四无量、四无色定及五神通等法,劝人生于人天之说教,称为世间法施。演说三十七菩提分法及三解脱门等圣法,劝人成佛之教法,称为出世法施。
《菩萨善戒经》卷一〈序品〉载,在家菩萨修习财、法二施;出家菩萨可行笔、墨、经、说法四施。得无生忍位的菩萨应具足施、大施、无上施。《宝云经》卷一称成就法施、无畏施、财施、不望报施、怜愍施、不轻心施、尊重施、恭敬承事施、不求有施、清净施等十法为“檀波罗蜜具足”。
依《大智度论》卷十四载,持戒自检,不侵一切众生财物为财施。众生见者慕其所行,又为说法令其开悟。又自思惟,我当坚持净戒与一切众生作供养福田,令诸众生得无量福,如是种种名为法施。一切众生皆畏于死,持戒不害是名无畏施。布施的种类除此“三施说”之外,另有财、法二施说,或七施、八施、十施、三十七种施等各种说法。
布施行的形成,是由施者、受者、施物三者和合而成的。如《法界次第》卷下之(上)云(大正46‧686b)︰“若内有信心,外有福田、有财物,三事和合时,心生舍法,能破悭贪,是为檀。”此即《能断金刚般若经论》所说的能施、受者、施物三轮。布施时体念此三者本质为空,而不存任何执着,此称为三轮体空或三轮清净。
此外,布施时不求世间的名闻利养等报,但为资助出世之善根及涅槃之因而以清净心行布施者,此名净施。以妄心求福报而行布施者,则名不净施。《弥勒菩萨所问经论》卷六谓,不净施有怖畏施、求报恩施二种。净施有敬重心施、慈悲心施二种。
关于布施与布施波罗蜜,《优婆塞戒经》卷二〈自利利他品〉称,一切凡夫外道异见、声闻缘觉,以及菩萨在初、二阿僧祇劫所行的布施,仅系单纯的“布施”,而非“布施波罗蜜”。菩萨在第三阿僧祇劫所行的布施,则是布施波罗蜜。
◎附一︰〈三施〉(摘译自《佛教大辞汇》)
指三种布施。又称三檀。
(一)指财施、法施、无畏施︰所谓财施,指不侵他人财物,施舍自己财物。法施指说法令人生悟。无畏施指不侵害他人,不令怖畏。无著《金刚般若论》卷三以资生施作为财施;并言三施广摄六度。布施属于资生施,持戒、忍辱属于无畏施,而精进、禅定、智慧则为法施。
(二)指下品施、中品施、上品施︰系依布施功德的优劣而分此三施。据《大智度论》卷三记载,以财宝布施为下布施;以身布施为中布施;而于种种布施中,心无所著谓之上布施。又,《大明三藏法数》卷十一载,见饥饿之人以饮食周济之,称为饮食施,此为下品施。见贫穷之人以财物珍宝周济之,谓为珍宝施,此为中品施。割自身肉体以济饥饿众生,谓之身施。若施与全身以致命尽,称之命施。二者合称身命施,此为上品施。
◎附二︰〈四施〉(摘译自《佛教大辞汇》)
(一)指四种布施︰即笔施、墨施、经施、说法施。语出《菩萨善戒经》卷一。(1)笔施︰谓见人发心书写经典,遂施笔以助成其善缘。(2)墨施︰见人发心书写经典,施墨以助成其善缘。(3)经施︰印赠经籍供人读诵,促发菩提心。(4)说法施︰若有人求正法,即随其根机方便演说,令早日解脱、修因证果。出家菩萨具足成就此四施后,则能调其心,破骄慢心,得以修习忍辱。
(二)就施主与受者有净、不净而类别为四施︰即施主清净受者不净;施主不净受者清净;施受俱净;施受俱不净。依南本《涅槃经》所说,施虽有四种但俱得净报。所谓施主清净受者不净,是指施主持戒,多闻有智慧,知惠施及施果报,受者破戒,专著邪见以为无施无报。余三种可依此类推。南本《涅槃经》卷二十二又云(大正12‧750c)︰“若有不见施及施报,当知是人不名破戒专著邪见。若依声闻言不见施及施果报,是则名为破戒邪见。若依如是大涅槃经,不见惠施及施果报,是则名为持戒正见。”
◎附三︰〈八施〉(编译组)
指八种布施。即(1)随至施,(2)怖畏施,(3)报恩施,(4)求报施,(5) 习先施,(6)要名施,(7)希天施,(8)为庄严心、为资助心、为资瑜伽、为得通慧菩提涅槃上义故施。《集异门足论》卷十八云(大正26‧441a)︰
“云何随至施?答︰如有一类施邻近者、施亲近者、施现至者。谓作是念︰云何乞者现来至此而不施耶?是名随至施。
云何怖畏施?答︰如有一类有怖故施、有畏故施,由怖畏缠而行惠施。彼作是念︰若不行施,勿有如是如是衰损,是名怖畏施。
云何报恩施?答︰如有一类作是念言︰彼既曾施我如是如是物,我亦应施彼如是如是物,岂得彼恩而不酬报,是名报恩施。
云何求报施?答︰如有一类作是念言︰我今若施彼如是如是物,彼亦当施我如是如是物,期他反报而行惠施,是名求报施。
云何习先施?答︰如有一类作是念言︰我之父祖常行惠施,我家长夜惠施无断,我今生在信家施家,我家本来常乐布施,我若不施便断种族,为护种族而行惠施,是名习先施。
云何要名施?答︰如有一类为得广大妙善称誉声颂美名,遍诸方域而行惠施,是名要名施。
云何希天施?答︰如有一类希求生天胜异熟果而行惠施,谓我命终当生天上,由今布施受天妙乐,是名希天施。
云何为庄严心、为资助心、为资瑜伽、为得通慧菩提涅槃上义故施?答︰如有一类作是念言︰我心长夜为贪瞋痴之所杂染,心杂染故有情杂染,心清净故有情清净,若行惠施便发起欣,欣故生喜,心喜故身轻安,身轻安故受乐,受乐故心定,心定故如实知见,如实知见故生厌,厌故能离,离故得解脱,解脱故证涅槃,如是布施渐次增长诸胜妙法,展转证得菩提涅槃微妙上义。”
◎附四︰〈十施〉(摘译自《佛教大辞汇》)
指菩萨所修的十种施舍行。即︰
(1)分减施︰又名修习施法。谓菩萨禀性仁慈,好行惠施,若得美食,不专自受,要与众生,然后方食;凡所受物,悉亦如是。
(2)竭尽施︰又名最后难施法。谓菩萨得种种上味饮食、香华衣服等资生之具,为饶益众生,随其所有一切皆舍,乃至尽命,亦无所吝。《华严经探玄记》卷六云(大正35‧234c)︰“舍所极要命受中夭,附近死边名最后难,又诸施中,最在后故。”
(3)内施︰谓菩萨怜悯众生老病疾苦,舍自身施与众生,以济其命,心亦无悔。或称内舍,与外施、内外施合称三舍。
(4)外施︰又称外舍。谓菩萨为饶益众生,施与王位福乐等外报,而无所悔。
(5)内外施︰王位、财宝为外,身为役使为内。谓菩萨将自身、财宝及王位尽施与众生,心无所悔。
(6)一切施︰谓菩萨尽舍一切,惠施众生。依《华严经探玄记》卷六所释,内外施通于依正二报,不包括妻子,而一切施则包括妻子,此系二者的差别。
(7)过去施︰谓菩萨闻过去诸佛菩萨所有功德,闻已不着,了达非有。不起分别,不贪不求,无所依倚。见法如梦,无有坚固。于诸善根不起有想,亦无所依。但为教化取相众生,成熟佛法,而为演说。又复观察过去诸法,十方推求皆不可得。作是念已,于过去法,毕竟皆舍。是名过去施。《华严经大疏钞》卷二十一释云(卍续9‧767上)︰“过去施者,然三世之施,通相皆明不着。别则过去不生追恋,未来预止贪求,现在心无染着。”
(8)未来施︰谓菩萨闻未来诸佛之所修行,了达非有,不取于相。不别乐往生诸佛国土。不味不着,亦不生厌。不起善根回向于彼,亦不于彼而退善根。常勤修行,未曾废舍。但欲因彼境界,摄取众生,为说真实,令成熟佛法。然此法者,非有处所,非无处所。非内非外,非近非远。复作是念,若法非有,不可不舍,是名未来施。
(9)现在施︰谓菩萨闻六欲天、色界、五净居、二乘等功德,不生贪着。观为如幻如化。且为令众生舍离恶趣,心无分别,修菩萨道,成就佛法,而为演说。此中,但列二乘而不提佛、菩萨。就此,《华严经探玄记》卷六释云(大正35‧234c)︰“现在所贪中净法内,但举二乘者,以佛菩萨现在缘成非不求故,不同过未谢及未至无缘起故,是故不同前。”
(10)究竟施︰谓菩萨于无量根缺众生乞求眼、耳、鼻、舌、身等根时,均如愿施与。以致自身在无量劫中,诸根不具,但不生一念悔惜之心。常住四念处观,不生恋着。能开导一切众生,令彼于身心不生贪爱,悉得成就清净智身。
此中,前六者舍身、命、财,为事舍;次三者为心舍,即舍离取相之心;最末者为俱舍,即兼事舍及心舍。
[参考资料] 《中阿含》卷十四〈大天□林经〉、卷三十〈福田经〉;《增一阿含经》卷四〈护心品〉;《阿毗昙甘露味论》卷上〈布施持戒品〉;《大般若经》卷四六九、卷五六九;《菩萨地持经》卷四〈施品〉;《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三;《大智度论》卷二十九;《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九〈施品〉;道端良秀《中国佛教と社会福祉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