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布达拉宫(藏Po-ta-la)


  十七世纪末期以来,西藏达赖喇嘛的宫殿,及西藏政治、宗教中心。位于西藏拉萨市西北玛布日山(即红山)上,是一组宫殿城堡式的建筑群,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古代宫殿。西藏高原的佛教圣地。“布达拉”,为梵语Potalaka之音译。此词即相传为观世音菩萨住处之“补陀落迦”。而达赖喇嘛也被西藏人认为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布达拉宫虽然始建于唐代贞观中期,但在十七世纪重建后,则一直是历代达赖喇嘛的冬宫与坐床处,并且是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
  依《新唐书》〈吐蕃传〉所载,贞观十五年(641)文成公主与藏王松赞干布成婚后,松赞干布于红山为公主筑一宫室而居。可惜当初的建筑先后毁于赤松德赞时期之雷击,及朗达玛时期之兵火,目前仅剩“曲吉卓布”(法王禅定宫,相传为松赞干布静修处)、“帕巴拉康”(圣者佛殿或观音堂)两座佛堂。到十七世纪中叶,五世达赖受清朝册封后,始由其弟索朗绕登主持修建白宫(顺治十年,1653)。五世达赖殁后,复由总管桑结嘉错增建红宫(康熙二十九年,1690)。此后历代达赖又陆续增建,尤其是十三世达赖作了较大的扩建,乃具今日之规模。
  布达拉宫依山叠砌,蜿蜒至山顶。整体建筑可分为红山上的红宫、白宫及山下、龙王潭等四部分。共占地四十一公顷。主楼高十三层,高达一一八公尺,东西长约四二○公尺,南北约三百公尺,殿堂房舍近万间。建筑均为石木结构。宫墙厚二至五公尺,全用花岗岩砌筑。红宫居中,内部包括各类佛堂及历世达赖喇嘛的灵塔殿,是布达拉宫的宗教活动中心。白宫左右横列,是历代达赖喇嘛生活起居及政治活动之所,为布达拉宫之行政中心。宫内主要殿堂有︰达赖灵塔殿、东大殿、西大殿、法王禅定宫、圣者佛殿、三界兴盛殿、日光殿、坛城殿、持明殿、世系宫、极乐宫等数十座。
  此外,位于布达拉宫红山后的龙王潭(鲁康,或称龙王塘),是拉萨市的名园。现已辟为公园。方圆约三公里,湖中有小岛,岛与陆地间有彩绘木桥相连。岛上有供奉龙王的神殿。园内林木葱茏、花草繁茂。碑亭立有二碑,一为康熙五十九年(1720)平定蒙古准噶尔部侵扰西藏,另一为乾隆五十七年(1792)驱逐廓尔喀侵略军出西藏。
  兹由南山开始,依序介绍布达拉宫之主要殿堂如次︰
  南山下入山的道路两旁有东西二楼房,即东西印经院,著名的拉萨版藏文大藏经即保存于此。由东西印经院之间拾级而上七十余公尺处,就是东大门(平措多朗),为入宫必经之山门。进入山门即到东舞台(德阳厦)。这是一个面积约二千平方公尺的大平台。是喜庆节日,跳神演戏之所。德阳厦东边有一幢高楼,是僧官学校。创办于1749年,入校学生毕业以后可委任“孜仲”(七品官阶)以上的官职。校长则循例由山南地区的敏珠林寺(宁玛派大寺院)的学者担任。德阳厦西偏门外是“朗杰札仓”。常定僧员二百名,是达赖喇嘛外出时的仪仗队。
  由德阳厦的正西面扶梯而上,即到白宫大门“噶崩当廊道”,也是进宫的正门。门厅的四周有许多壁画,东面画有七世纪松赞干布派使臣向唐朝求婚,唐太宗考问婚使的故事。北墙画的是欢迎文成公主入藏之盛大实况,以及文成公主设计修建拉萨小昭寺的故事。还有七世纪时布达拉宫的形状及规模图样。通过门厅,即进入东大殿(措钦厦)。面积五百余平方公尺,是历代达赖喇嘛举行坐床亲政大典等重大政教活动之主要场所。由东大殿上楼,可到“森琼尼沃宫”(达赖喇嘛的寝宫)。白宫最高层有“干丹吉”经堂,供奉着雕刻精细、妙相庄严的各种佛菩萨像及珍贵的手写金字大藏经。经堂的东面则是三界兴盛殿,供有乾隆皇帝像,与汉满蒙藏四体文字雕刻的“当今皇帝万岁万万岁”的金字牌位。
  布达拉宫正中间突出的宫宇,都以红土涂墙,称为红宫。主要是佛殿及历代达赖喇嘛的灵塔殿。其中以第五世达赖喇嘛罗桑嘉措的灵塔最为高大。该塔始建于1690年,三年后竣工(1693)。高约十五公尺,分塔座、塔瓶、塔顶三大部份。内藏达赖五世之肉身。灵塔共用纯金三七二四公斤包裹,并镶嵌着各种珍贵的金钢钻石、红绿宝石、翠玉、珍珠、玛瑙等珠宝一万五千余颗。塔前供奉着金灯、金水碗等供器、法器。灵塔殿内挂满了各种幢、幡、宝盖,是宫中最著名的大殿。灵塔殿的西侧是灵塔的享殿,也就是西大殿(司西平措),面积七百余平方公尺,是红宫中最大的殿堂,挂有清‧乾隆皇帝之御笔“涌莲初地”的金字匾额。因为相传西藏是一朵莲花,布达拉宫即中央之莲台。另外,大殿的四周挂有描绘五世达赖喇嘛生平事迹的壁画。除了五世达赖喇嘛的灵塔外,十三世达赖喇嘛土登嘉措的灵塔“格来顿觉”,位于红宫最西。建于1934年。塔高十四公尺,塔身的装饰比五世达赖喇嘛的灵塔更为华丽。塔前供的“曼札”就是用二十多万粒珍珠、玛瑙、珊瑚等珠宝用金丝串连而成的。殿中也挂有壁画,绘有十三世达赖喇嘛的传记。其他诸位达赖喇嘛(六世除外)也都有灵塔。但规模略小。形状、制作、造型都大致相似。殿上都盖有金顶,辉煌而庄严。
  由司西平措享殿上楼,即到“各松格廊廊道”。此地共存壁画六九八幅。有释迦牟尼佛本生图、佛、菩萨、密宗各派的“金科”(坛城)、本尊、明王、明妃、世界之形成与六道轮回等图像。以及十七世纪时,修建红、白两宫的蓝图,及藏族、汉族工程人员的工作实况。
  由“各松格廊廊道”再上一层楼,是“曲吉卓布”,就是传说中藏王松赞干布入定修法之地。佛殿建于岩洞中,供有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尼泊尔公主、大臣禄东赞、端美三菩提等人之塑像。都是吐蕃王朝的遗物。曲吉卓布的楼上是“帕巴拉康”,也是吐蕃王朝遗留下来的建筑。堂内主佛是帕巴‧洛桑夏热佛(观音菩萨化身)。此尊被大众崇为布达拉宫之祖佛。殿前挂有清‧同治御书“福田妙果”的金字匾额。
  另外,宫内各殿堂还分别供有各类的佛塔、佛像,贝叶经文、唐卡、法器、供器等物。并完整地保存着明、清以来,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各种封诰、诏敕、印鉴、金册、玉册、匾额、工艺品,以及医药、历史、文学典籍等大量珍贵文物。仅极乐宫内就供有大小无量寿佛千余尊。在笃信佛法,政教合一的西藏地区,布达拉宫无论在实权或精神上,都是西藏的重心。
  [参考资料] 《卫藏通志》;《松赞干布六字明咒教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