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师号


  对有德之僧所敕赐的称号。有大师、国师、禅师等。大别为在世时封赐的称号,及示寂后追谥的称号。一般系选一嘉号赐赠,有时则于已使用之名称后敕许大师、国师等号。
  据《大宋僧史略》卷中所载,北齐‧法常尝入宫讲《涅槃经》,文宣王尊之为国师,此为国师号之嚆矢。其后,文宣王又尊沙门统法上为国师。隋代,天台智顗,为晋王杨广之菩萨戒师,故时号国师。唐初,神秀为三朝国师,示寂后谥号为“大通禅师”。此外,唐德宗赐澄观以“清凉法师教授和上”号;僖宗赐妙行为“常精进菩萨”。此外,如菩提流志谥号为“一切遍知三藏”;不空谥号为“大辩正广智三藏”等。由此可知称号之种类颇多。
  但上述各种称号,并未有“大师”二字。大师之号始于唐高宗。当时以智威、慧威等为四大师,封为朝散大夫。然而,《大宋僧史略》卷下〈赐师号〉条认为大师号始于唐懿宗。其文云(大正54‧249b)︰
  “师号,谓赐某大师也。远起梁武帝号娄约法师,次隋炀帝号智顗禅师,并为智者,而无大师二字。唐中宗号万回为法云公,玄宗开元中有慧日法师,中宗朝得度师义净,游西域回,进真容梵夹,帝悦赐号慈敏,亦未行大师之字。(中略)至懿宗咸通十一年十一月十四日延庆节,因谈论,左街云颢赐三慧大师,右街僧彻赐净光大师,可孚法智大师,重谦青莲大师。赐师号,懿宗朝始也。”
  北宋以降,赐师号之风颇为盛行,如三藏法护受封“普明慈觉传梵大师”。但是其后日渐浮滥,甚至有以贿赂取得师号者。《大宋僧史略》卷下〈德号附〉条云(大正54‧249c)︰“近僧录道深不循科目,多妄张懿美文字为题,至于四字、六字,唯纳赂而后行。”
  谥号,通常是在示寂后立即选一嘉名追谥,待建塔时再赐称号。但也有至后世因尊其遗德而加以追谥的。如唐宣宗于大中六年(852)敕谥庐山东林寺的慧远为“辩觉”;唐懿宗于咸通十年(869)敕谥终南山的道宣为“澄照”;又,北宋徽宗于崇宁元年(1102)下诏,令所属核对上报天下名德僧道之未有谥号者;崇宁三年,谥后汉之摄摩腾为“启道圆通法师”、竺法兰为“开教总持法师”。
  此外,尚有在世时不以高行闻名,但殁后因现奇瑞而受赐谥号的。如唐僖宗于中和四年(884)泗洲刺史刘让上奏所进献的舍利八百粒系出自僧伽弟子木叉的塔中,而下诏为木叉塑像,并且谥号“真相”。清朝初期尝下令,凡僧侣入定身体不朽者,皆赐以佛号。
  [参考资料] 《释氏要览》卷上;《拾芥抄》卷中(末);《东宝记》卷四;《诸宗勒号记》;《道充集》;《禅林象器笺》〈称呼门〉、〈文疏门〉;黄敏枝《宋代佛教社会经济史论集》第十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