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师子吼(梵siṃha-nāda,巴sīha-nāda,藏seṅ-geḥi sgra sgrog)
譬喻语。谓如来说法能灭一切戏论、破各种异见,犹如师子王一咆吼,百兽悉皆慑伏。《无量寿经》卷上云(大正12‧269b)︰“为众开法藏,广施功德宝,当于大众中,说法师子吼。”《维摩诘所说经》卷上〈佛国品〉云(大正14‧537a)︰“为护法城受持正法,能师子吼名闻十方,(中略)演法无畏犹师子吼。”
关于“师子吼”的意义,《胜鬘宝窟》卷上(本)云(大正37‧3a)︰
“馥法师引思益经解师子吼,有其多义。略说三种,(一)如说修行,(二)无畏说,(三)决定说。所说如所行,所行如所说,无有虚说,故名师子吼。二无畏说者,世俗云小巫见大巫神气尽矣。而胜鬘亲于佛前,对于胜众纵任辩才,阐扬妙法无所畏惧,故净名云,演法无畏如师子吼。又无畏有二,(一)不畏他,(二)能令他畏。兽王震吼亦复如是,(一)不畏于百兽,(二)令百兽生畏。大士演法义亦同然,不畏他者,胜人临座而弘道绰然,谓不畏他也;能令外道惊愧、天魔慑惧,谓令他畏也。师子吼名决定说者,此借师子性情为喻,如师子度河望直而过,若使邪曲即是回还,菩萨演教,义亦如是,依究竟理说究竟教,若不究竟即便不说。”
此外,《华严经探玄记》卷十八、《维摩诘所说经注》卷一、《大智度论》卷二十五等亦有详解。
新译《华严经》卷五十七,曾举出十种师子吼,即(1)菩提心大师子吼︰唱言我当必定成正等觉。(2)大悲大师子吼︰谓令一切众生未度者度、未脱者脱、未安者安、未涅槃者令得涅槃。(3)报如来恩大师子吼︰谓令佛法僧种无有断绝。(4)究竟坚誓大师子吼︰谓严净一切佛刹。(5)自持净戒大师子吼︰谓除灭一切恶道及诸难处。(6)求福无厌大师子吼︰谓满足一切诸佛身语及意相好庄严。(7)求智无厌大师子吼︰谓成满一切诸佛所有智慧。(8)修正行断诸烦恼大师子吼︰谓除灭一切众魔及诸魔业。(9)无生法忍大师子吼︰谓当了知一切诸法无我无众生、无寿命、无补伽罗、空无相无愿、净如虚空。(10)如说而作大师子吼︰谓永尽生死边际。此外,北本《涅槃经》卷二十七亦曾举出师子吼十一事。
按,此词之原义,盖取自百兽之王狮子之威势。《大智度论》卷二十五亦解之甚详,其文云(大正25‧244a)︰
“师子吼者,如师子王,清净种中生,深山大谷中住(中略)。从住处出,偃脊频伸,以口扣地,现大威势。食不过时,显晨朝相,表师子王力,以威獐、鹿、熊、罴、虎、豹、野猪之属。觉诸久睡,降伏高强,有力势者自开行路而大哮吼。如是吼时,其有闻者,或喜或怖。穴处者隐缩,水居者深入,山藏者潜伏,厩象振锁狂逸而去,鸟飞空中高翔远逝。佛师子亦如是(中略)。复次佛师子吼及师子吼有差别。师子吼者众兽惊怖,若死若近死苦;佛师子吼得免死畏。”
[参考资料] 《长阿含》卷十一〈阿□夷经〉;《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七;《中阿含》卷二十六〈师子吼经〉;《胜鬘经一乘章》;《撰集三藏及杂藏传》;《大般涅槃经玄义》卷上;《临济录》;《枳橘易土集》卷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