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师子奋迅三昧(梵siṃha-vijṛmbhita-sa madhi,藏seṅ-ge rnam-par-Ḥgyiṅs-paḥi tiṅ-ṅe-Ḥdsin)
《华严经》〈入法界品〉所述之定。佛之大威神力所现之三昧,如师子王之奋迅拔起,故云。又作师子奋迅三摩地、师子奋迅定、师子威三昧、师子颦伸三昧。《华严经探玄记》卷十八云(大正35‧444a)︰
“谓如师子奋迅之时,诸根开张,身毛皆竖,现其威势,哮吼之相令余兽类失威窜伏,令师子儿增其雄猛身得长大。今佛亦尔,(一)奋大悲法界之身,(二)开大悲之根门,(三)竖悲毛之先导,(四)现应机之威,吼法界之法门,令二乘诸兽藏窜聋盲,菩萨佛子增长百千诸三昧海及陀罗尼海,如是相似故以为喻。”
《华严经法界次第》卷中对此三昧亦说之甚详,谓如狮子奋迅,奋挣尘土,超越前后疾走之诸兽。此三昧可分为︰(1)奋除障碍入定的微细无知惑,(2)出入捷疾无间,异于诸禅定。后者又可分为入禅奋迅与出禅奋迅。入禅奋迅三昧,指远离欲界之恶不善法,入有觉有观之色界初禅,如是次第入二禅、三禅、四禅、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入灭受想定等诸禅定之三昧。出禅奋迅三昧,与入禅奋迅相反,即从灭受想定起,还入非想非非想处,由非想非非想处入无所有处,如是识处、空处、四禅、三禅、二禅、初禅,乃至出散心中之三昧。此二又并称为二种师子奋迅三昧。
又,《法华玄义》卷四(上)谓“熏禅”即师子奋迅三昧。《法华文句记》卷九(下)谓其有十功德。《大般若经》卷五十二谓此三昧有(1)师子奋迅三摩地︰于诸垢秽,从任弃舍,犹如师子王之自在、奋迅;(2)师子频申三摩地︰起胜神通、自在无畏、降伏一切暴恶魔军。慧苑《华严经刊定记》谓“频申”是梵音的讹略,详称应是“毗实廪多”,意译为自在无畏。
[参考资料] 旧译《华严经》卷四十一、卷四十四、卷四十五;《法界次第初门》卷中之(上);《法华义疏》卷十;《观佛三昧海经》卷二;《大智度论》卷九十七;《最胜问菩萨十住除垢断结经》卷七;《金刚三昧本性清净不坏不灭经》;南本《涅槃经》卷三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