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希解派(藏Shi-byed-pa)


  西藏佛教教派之一。又译希结派、喜解派、系解派(巴)。shi-byed,从字面解释,是能息灭、能止息的意思;也就是说依靠对般若性空的认识和一连串的苦修,以求停止生死流转、息灭一切苦恼及其根源。故又名“息结派”或“寂成派”。创始者为出身南印度的游行僧帕‧当巴桑结(Pha-dam-pa saṅs-rgyas,?~1117)。他精通显密教法,曾先后五次至西藏传教,主要活动于卫藏南部,门下弟子众多。1097年,驻锡藏州定日(Diṅ-ri)僧院,其后该僧院即成为希解派的中心地。
  此派所依据的经典为《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教义上强调“一切万法皆意识所缘,并非实有”的体悟,系依般若直观所实现的最高智慧。教授内容,主张依般若空义对治我执烦恼,加上密法的观想,和修自他相换的菩提心力,息灭惑业苦等。行者多在旷野、坟墓或葬场等处过简朴的宗教生活。修行时常以人类的大腿骨、头盖骨等作法器,以实践“无常观”的教义。
  依史料记载,帕‧当巴桑结曾在三个时期传授三种不同的教法,因此教派又可分为初传、中传、后传三个系统。
  (1)初传︰传持者为喀伽若那姑赫拉(Jñāna-guhya)、翁薄译师(On-po lo-tsā-ba)及喇穷沃色(Bla-chuṅ Ḥod-zer);主要教授“息灭灯”、“大威德”等法。
  (2)中传︰传持者为玛‧却吉喜饶(Dam-paRma)、索穷‧根敦拔(So chuṅ-ba)等人。教授内容总括显密法门。
  (3)后传︰传持者为绛森贡噶(Kun-dgaḥ)、巴擦贡巴(Pa-tshab sgom-po)、杰哇登内(Rgyal-ba Ten-ne);主要传授“大印无垢点行持”。此外,希解派另一特色是比丘尼游行僧特别多。就中,以玛基拉卜顿(Ma-gcigLabs-sgron)最为有名,经常于卫州南部弘扬教法。
  由于帕‧当巴桑结设教因人而异,传授内容也较复杂,所以没有形成统一的教派。又因为教徒多在荒山老林、人迹罕至的地方苦修,没有与地方政治力量接触,也很少建立寺院,因此教派至十四、十五世纪就逐渐没落,终至失传。
  [参考资料] 王辅仁《西藏佛教史略》;王森《西藏佛教发展史略》;《佛教宗派辞典》;L. A.Waddell《The Budd hism of Tibet》;H. Hoffmann〈Die Religionen Tibets〉(《 The Religions of Tibet》);G. Tucci《Tibetan Painted Scrol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