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希运(?~850)
唐代禅僧,福州人,幼年在本州黄檗山出家,后来因人启发,到江西去参马祖道一。那时道一已经圆寂,于是往见百丈怀海,问道一平日的机缘,怀海向他说起关于“竖拂”被喝、三日耳聋的一段话。希运自称得见道一的大机大用,怀海印可他,说他有超师之见。希运后来在洪州高安县鹫峰山建寺弘法,并改其山名为黄檗山,往来的学众很多。会昌二年(842),裴休在钟陵(今江西省进贤县)为廉镇(即观察使),迎请希运上山安置在钟陵龙兴寺,旦夕问道。大中二年(848),裴休移镇宛陵(安徽省宣城县),又迎请希运至开元寺,常去参问,并记录所说,即为现行的《黄檗希运禅师传心法要》。当时黄檗的门风盛于江南,圆寂后谥断际禅师。有《语录》《传心法要》《宛陵录》各一卷行世。他的法嗣有临济义玄、睦州陈、千顷楚南等十二人,而以义玄最为特出。
希运继承马祖道一“即心即佛”的思想,而力倡“心即是佛”之说。他说︰“诸佛与一切众生唯是一心,更无别法,此心无始以来,不曾生,不曾灭,(中略)超过一切限量,名言、踪迹、对待,当体便是,动念即乖,犹如虚空,无有边际,不可测度。唯此一心即是佛,佛与众生更无别异。”但他认为这个所谓心,不是见闻觉知之心,他说“此本源清净心,常自圆明遍照。世人不悟,以知识见闻觉知为心。为见闻觉知所覆,所以不睹精本体。然本心虽不属见闻觉知,亦不离见闻觉知,但直下无心,本体自现。”假如“当下无心,决定了知一切法本无所有,亦无所得,无依无住,无能无所,不动妄念,便证菩提”。又说︰“诸菩萨与一切蠢动众生同大涅槃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法。”而发挥其心佛一如的思想。希运的禅风即是沿这一思想基础出发,主张“心即是法、法即是心”,为反对以“见闻觉知为心”,有时也以打、棒、喝等为接机的方便。后来临济的宗风,即渊源于此。(黄忏华)
◎附︰希运禅师语录选辑
(一)大唐国里无禅师 (摘录自《景德传灯录》卷九)
一日上堂,大众云集,乃曰︰“汝等诸人,欲何所求?”因以棒赶散云︰“尽是吃酒糟汉!恁么行脚,取笑于人。但见八百一千人处便去。不可只图热闹也。老汉行脚时,或遇草根下有一个汉,便从顶上一锥,看他若知痛痒,可以布袋盛米供养。可中总似汝,如此容易,何处更有今日事也。”
“汝等既称行脚,亦须着些精神好。还知道,大唐国内无禅师么?”
时有一僧出问云︰“诸方尊宿,尽聚众开化,为什么道无禅师?”师云︰“不道无禅,只道无师。阇□不见︰马大师下,有八十四人坐道场,得马师正眼者,止两三人。卢山(归宗寺智常)和尚,是其一人。夫出家人,须知有从上来事分。
且如四祖下,牛头融大师,横说竖说,犹未知向上关□子。有此眼脑,方辨得邪正宗党。且当人事宜,不能体会得,但知学言语。念向皮袋里安着,到处称我会禅。还替得汝生死么。”
“轻忽老宿,入地狱如箭。我才见入门来,便识得汝了也。还知么?”
(二)无心、忘心、空心(摘录自《传心法要》)
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双忘,乃是真法。忘境犹易,忘心至难。人不敢忘心,是恐落空,无捞摸处。不知空本无空,唯一真界耳。(中略)
凡人皆逐境生心,心随欣厌。若欲无境,当忘其心。心忘则境空,境空则心灭。不忘心而除境,境不可除,只益纷扰耳。故万法唯心,心不可得,复何求哉?(中略)
凡人多不肯空心,恐落空。不知自心本空。愚人除事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事。(中略)
凡人欲修证,但观五蕴皆空,四大无我,真心无相,不去不来。生时性亦不来,死时性亦不去,湛然圆寂,心境一如。但能如此,直下顿了。不为三世所拘系,便出世人也。
(三)心如日轮在虚空(摘录自《传心法要》)
如今末法,向去多是学禅道者,皆着一切声色,何不与我心心同虚空去、如枯木石头去、如寒灰死火去,方有少分相应。(中略)你但离却有无诸法,心如日轮,常在虚空,光明自然,不照而照。不是省力底事?到此之时,无栖泊处,即是行诸佛行,便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中略)若你不会此意,纵你学得多知,勤苦修行,草衣木食,不识自心,尽名邪行,定作天魔眷属。(下略)
(四)归宗一味禅(摘录自《黄檗禅师宛陵录》)
有僧辞归宗,宗云︰“往甚处去?”云︰“诸方学五味禅去。”宗云︰“诸方有五味禅,我这里祇是一味禅。”云︰“如何是一味禅?”宗便打,僧云︰“会也会也。”宗云︰“道道!”僧拟开口,宗又打。其僧后到黄檗,举前话,师乃上堂举此因缘云︰“马大师出八十四人善知识,问着个个屙漉漉地,祇有归宗较些子。”
(五)礼佛无所求(摘录自《黄檗禅师宛陵录》)
师在盐官(齐安禅师)会里,大中帝(唐宣宗)为沙弥,见师于佛殿上礼佛,而问︰“不着佛求,不着法求,不着众求,长老礼拜,当何所求?”师云︰“不着佛求,不着法求,不着众求,常礼如是事。”沙弥云︰“用礼何为?”师便掌。沙弥云︰“太粗生!”师云︰“这里是什么所在,说粗说细。”随后又掌。沙弥便走。
(六)不落阶梯(摘录自《黄檗禅师宛陵录》)
问︰“如何得不落阶梯?”师云︰“终日吃饭,未曾咬着一粒米;终日行,未曾踏着一片地。与么时,无人我等相。终日不离一切事,不被诸境惑,方名自在人。念念不见一切相。莫认前后三际,前际无去,今际无住,后际无来。安然端坐,任运不拘,方名解脱。努力努力,此门中千人万人,祇得三个五个。若不将为事,受殃有日在。故云︰着力今生须了却,谁能累劫受余殃”。
[参考资料] 《宋高僧传》卷二十;《祖堂集》卷十六;忽滑谷快天《禅学思想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