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帝释天(梵śakra-devānām-indra,巴Sakka-devānam-inda)
汉译另有释提桓因、天帝释、因陀罗、释迦因陀罗、憍尸迦等名。忉利天(即三十三天)的领袖,佛教的重要护法神之一。
帝释天原是摩伽陀国的婆罗门,生性乐善好施,对于出家人及贫穷困苦者,他都能随缘乐助。由于生前具有极大的福德,所以死后成为忉利天主。忉利天含有三十三天宫,帝释天住在中央的善见城(又作喜见城)统领一切,周围环绕着三十二天宫,分别由三十二位辅臣镇守。这三十二位辅臣,原本是帝释天的至友。由于他们在人间曾共修福德,所以逝世后一齐成为忉利天的统治者。
忉利天是个极可享受欲乐的地方,自然环境华丽之极,享受与娱乐,几可谓该处天众的常务。比较不如意的事,除了寿命将尽,五衰相现之外,就是与阿修罗众的战争。忉利天众与居住在须弥山北大海底的阿修罗众是世仇。帝释天与阿修罗的战争,是佛教故事中常见的题材。
帝释天一向甚为护持佛教。他不祇喜欢向佛陀请示佛法,而且也经常用种种物品供养释尊与僧众。六道众生中如果有赤诚学佛的,也往往能得到他的随喜赞叹。据佛典所载,曾有一只野干(像狐狸的动物),地入井中,临死前,向佛陀诚恳地说偈忏悔。当帝释天听到之后,感动至极,立刻从忉利天下降,供养野干。这一则故事,可以说明帝释天被认为是佛教之重要护法神的缘由。
◎附一︰《大智度论》卷五十六(摘录)
问曰︰先言释是字,提桓因是天主。今佛何以不言释,乃命言憍尸迦。答曰︰昔摩伽陀国中有婆罗门,名摩伽,姓憍尸迦,有福德大智慧,知友三十三人共修福德命终,皆生须弥山顶第二天上。摩伽婆罗门为天主,三十二人为辅臣。以此三十三故,名为三十三天。唤其本姓故言憍尸迦,或言天主,或言千眼等,大人唤之故称其姓。
◎附二︰《瑜伽师地论》卷四(摘录)
又天帝释,有普胜殿。于诸殿中,最为殊胜。仍于其处,有百楼观。一一楼观,有百台阁。一一台阁,有七房室。一一房室,有七天女。一一天女,有七侍女。又彼诸天所有地界,平正如掌,竟无高下。履触之时,便生安乐。下足之时,陷便至膝;举足之时,随足还起。于一切时,自然而有曼陀罗华,遍布其上。时有微风,吹去萎华,复引新者。
又彼天宫,四面各有大街。其形殊妙,轨式可观。清净端严,度量齐整。复于四面,有四大门。规模宏壮,色相希奇;观之无厌,实为殊绝。多有异类妙色药叉,常所守护。复于四面,有四园苑。一名缋车,二名粗涩,三名和杂,四名喜林。其四园外,有四胜地。色相殊妙,形壮可观,端严无比。
其宫东北隅,有天会处,名曰善法。诸天入中,思惟称量观察妙义。近此园侧,有如意石。其色黄白,形质殊妙。其相可观,严丽无比。又彼天身,自然光曜;闇相若现,乃知昼去,夜分方来;便于天妙五欲游戏之中,懒惰睡眠。异类之鸟,不复和鸣。由此等相,以表昼夜。
◎附三︰《长阿含经》卷十〈释提桓因问经〉(摘录)
尔时,释提桓因发微妙善心,欲来见佛,今我当往至世尊所。时诸忉利天,闻释提桓因发微妙善心欲诣佛所,即寻诣帝释白言︰善哉!帝释,发妙善心欲诣如来,我等亦乐侍从诣世尊所。时释提桓因即告执乐神般遮翼曰︰我今欲诣世尊所,汝可俱行,此忉利诸天亦当与我俱诣佛所。(中略)帝释白佛言︰我闻佛所说无复狐疑。
◎附四︰印顺《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第八章第一节(摘录)
帝释,佛教说是住在须弥山(Sumeru)上,为地居的天、龙、夜叉们的统摄者,有多神的特性。《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一三三说(大正27‧691c)︰“苏迷卢顶,是三十三天住处。(中略)山顶四角,各有一峰。(中略)有药叉神,名金刚手,于中止住,守护诸天。于山顶中,有城名善见,(中略)是天帝释所都大城。城有千门,严饰壮丽。门有五百青衣药叉,(中略)防守城门。”
依《大毗婆沙论》等说︰金刚手(Vajra-paṇi)并非帝释,而是住在须弥山顶的一位药叉(夜叉)。夜叉很多,都是可以称为金刚手或执金刚(Vajra-dhara)的。初期经律中,那位特别护持释尊的夜叉,或称金刚力士(Vajra-mala),也是执金刚神之一。帝释自身,其实也是夜叉,所以《论》引《帝释问经》说︰“此药叉天,于长夜中其心质直。”帝释的夫人舍脂(śacī),也被称为夜叉,如《毗婆沙论》说︰“天帝释亦爱设支青衣药叉。”帝释本为《吠陀》(Veda)中的因陀罗天(Indra),手执金刚杵,而被称为金刚手。从佛教传说来看,帝释是天龙八部,特别是夜叉群的王。帝释这一特色,被菩萨化而成为后期密法的住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