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常住(梵nitya-sthita、sadā-sthita,藏rtag-tugnas-pa)


  恒常安住于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而不生灭变易之谓。略称为“常”。为“无常”之对称。《杂阿含经》卷三十云(大正2‧217c)︰“夫生者有死,何足为奇?如来出世及不出世,法性常住。彼如来自知成等正觉。”《大般涅槃经》卷三十四云(大正12‧567a)︰
  “我又一时告谕比丘而作是言,十二因缘有佛无佛,性相常住。”此乃表明缘起法性之理恒常不变。
  又,《胜鬘经》〈自性清净章〉云(大正12‧222b)︰“世间言说故有死有生,死者谓根坏,生者新诸根起。非如来藏有生有死。如来藏者离有为相,如来藏常住不变。”《大般涅槃经》卷三十四云(大正12‧567a)︰“法身即是常乐我净,永离一切生老病死。非白非黑,非长非短,非此非彼,非学非无学。若佛出世及不出世,常住不动,无有变易。”此谓如来法身常住不变。
  然《大乘庄严经》卷三〈菩提品〉等认为不只如来法身如是,即使是报、应二身亦应常住。法身是本性常,报身是无间常,应身是相续常。《佛性论》卷四又总说三身常住有十种因缘,即〈无变异品〉云(大正31‧811a)︰
  “此三身者,恒能生起世间利益等事,故说常住。常住者,依十种因缘。十者,(一)因缘无边,(二)众生界无边,(三)大悲无边,(四)如意足无边,(五)无分别智无边,(六)恒在禅定无散,(七)安乐清凉,(八)行于世间八法不染,(九)甘露寂静远离死魔,(十)本性法然无生无灭。”
  《大般涅槃经疏》卷八解释经文之“于诸常中最为第一”云(大正38‧81a)︰
  “于诸常中最为第一者,于何等常而言第一。自有世间相续不断名常,复有三,无为常断烦恼得者名数缘常,事缘差者名非数缘常,无此二者名虚空常。此之四种皆悉不及如来之常。如来常者即是妙有故言第一,此三藏义。又真谛之常对生死虚伪,谓此真常既无生死,亦无此真亦无照应。如来常者本自有之无所待对,其常实照故云第一,此约通义。又言常者出常无常,即是非常非无常,直常而已,此约别义。又如来常者即边而中,具足三点不纵不横,是故此常最为第一,约圆教义。”
  由上文可知,如来之“常”与世间之相续不断及三无为常,意义并不相同。
  此外,“常住”一词又为僧团“常住物”之略称。在近世中国佛教界,又引申为“出家人所住之寺院”之意。
  [参考资料] 《杂阿含经》卷十二;《法华经》卷一〈方便品〉;《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二〈梦见金鼓忏悔品〉;陈译《摄大乘论释》卷十三;唐译《摄大乘论释》卷十;《佛地经论》卷七;《成唯识论》卷十;《华严五教章》卷四;《天台四教仪集注》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