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常见(梵śāśvata-darśana、śāśvata-dṛṣṭi,巴sassata-diṭṭhi,藏rtag-par-lta-ba)


  主张世界是常住不灭,人死之后之“我”(灵魂)亦常住不灭的见解。为“断见”之对称。“断见”即以为人死后,世界及“我”皆归于空无,而无视因果理法的见解。“常见”又称常邪见、常论,或有见;“断见”又称无见。佛法依缘起立场,认为此常见、断见二者皆是邪见。
  ◎附一︰印顺《中观今论》第六章第一节(摘录)
  常,在释迦时代的外道,是约时间变异中的永恒性说的。断,是中断,即不再继续下去。例如外道执有神我,有此常住的神我,所以从前生到后生,从人间到天上,前者即后者,这种有我论者即堕常见。如顺世论者,不信有前世后世,以为现在虽有我,死了即什么也完了,这即是堕于断见的断灭论者。凡是佛法,决不作如是说。根本佛法以缘起生灭为出发,以无常而破斥此等常见;但无常是常性的否定,而并不是断灭。佛法都说生灭与相续,此常与断是极少引用为正义的。然而不常不断的生灭相续,意义非常深玄。一分学者大谈生灭相续,而又转上了断常之途。举例说︰萨婆多部主张三世有,一切法体是永远如此的──法性常如。从未来到现在,从现在到过去,说生灭,说相续,不过在作用上说。他们虽也说诸行无常。然依中观者看来,是落于常见的。如经部师,以种子现行来说明因果。然而从大期生灭的见地去看,“涅槃灭相续,则堕于断灭”(〈观成坏品〉);从刹那生灭的见地去看,“若法有定性,非无则是常;先有而今无,是则为断灭”(〈观有无品〉)。他即使不落于常见,断见还不免呢!只要是执为自性有,自相有的,是难于避免常断过失的,所以说︰“若有所受法,即堕于断常”(〈观成坏品〉)。若法执为实有,现在如此,未来也应如此,即堕于常见。若说先有而后无,即是落于断见。〈观有无品〉和〈观成坏品〉,明确的指出这种思想的错误。《六十如理论》也曾说到︰“若有许诸法,缘起而实有,彼亦云何能,不生常等过?”故此中所讲的断常,是非常深广的。甚至见有烦恼可断,即断见;有涅槃常住,即常见。而涅槃是“不断亦不常,是说名涅槃”(〈观涅槃品〉)。总之,不见缘起真义,那恒常与变化,变与不变,为此常见、断见所摄。
  ◎附二︰《瑜伽师地论》卷六(摘录)
  计常论者,谓如有一若沙门若婆罗门,起如是见,立如是论︰我及世间皆实常住,非作所作,非化所化,不可损害,积聚而住如伊师迦。谓计前际说一切常者,说一分常者,及计后际说有想者,说无想者,说非想非非想者。复有计诸极微是常住者,(中略)此中,计前际者,谓或依下中上静虑起宿住随念,不善缘起故,于过去诸行,但唯忆念,不如实知,计过去世,以为前际,发起常见,或依天眼,计现在世,以为前际,于诸行刹那生灭流转不如实知,又见诸识流转相续,从此世间至彼世间无断灭故,发起常见,或见梵王随意成立,或见四大种变异,或见诸识变异。计后际者,于想及受虽见差别,然不见自相差别,是故发起常见,谓我及世间皆悉常住。又计极微是常住者,以依世间静虑起如是见,由不如实知缘起故,而计有为先有果集起,离散为先有果坏灭,由此因缘,彼谓从众微性粗物果生,渐析粗物乃至微住,是故粗物无常,极微是常。
  [参考资料] 《杂阿含经》卷五、卷三十四;《大毗婆沙论》卷四十九、卷七十七、卷一九九、卷二百;《俱舍论》卷三十;《大智度论》卷二十六、卷四十七;《中论》卷一〈观因缘品〉、卷三〈观有无品〉;《成实论》卷十〈边见品〉;《显扬圣教论》卷九、卷十;《中观论疏》卷七(末);《法华文句》卷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