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幡(梵patākā、paṭākā、dhvaja、ketu,巴paṭā-kā、paṭāka,藏ba-dan)


  旌旗的总称。又作幡。音译波哆迦、驮缚若、计都。与“幢”同为供养佛菩萨的庄严具,用以象征佛菩萨之威德。幡似是初期佛教教团的记号,但经典中多用之为降魔的象征。经典中亦常谓造立此幡,能得福德,避苦难,往生诸佛净土,又谓供养幡可得菩提及其功德,故寺院、道场常加使用,因而成为庄严之法具。《长阿含》卷四〈游行经〉云(大正1‧28a)︰“以佛舍利置于床上,使末罗童子举床四角,擎持幡盖,散华烧香,作众伎乐,供养舍利。”
  幡之形状,一般是由三角形的幡头、长方形的幡身、置于幡身左右的幡手,及幡身下方的幡足构成,有大有小。幡通常是布制,然亦有金铜制、杂玉制、纸制等类。其悬挂场所,或为堂内柱上,或树立在佛堂之前庭,或附于天盖之四隅。
  幡的种类繁多,可依其材质、形状、目的等而分为如下诸类︰
  (1)依材质分,有金铜幡、板幡、纸幡、玉幡(以宝玉装饰者)、平幡(平绢所制者)、丝幡(束丝所制者)等名称。
  (2)依色彩分,有五色幡(青、黄、赤、白、黑之五色幡,即续命幡)、八色幡(用于灌顶道场)、青幡(请雨经法)、黄纸幡(太元帅法)等名称。
  (3)依仪礼分,有命过幡(人死时,为死者积福德而建)、续命(神)幡(为祈延命而立)、送葬幡、施饿鬼幡。
  (4)依所挂场所而分,有堂幡、高座幡、天盖幡、庭幡。
  (5)依幡身所描绘之图分,有种子幡、三昧耶幡、佛像幡、莲华幡。
  此外,在我国,另有于幡身施以刺绣者,此称绣幡。亦有造六角或八角之幢形,以兼具幡幢两种功德者,称为幢幡;其木制者,称为木幢幡。
  关于造幡的功德,《撰集百缘经》卷七〈顶上有宝盖缘〉载,迦毗罗卫国有一长者之妻生子,诞生时空中悬有大幡盖,因此名其为波多迦(即“幡”)。波多迦后出家得阿罗汉果,受世人敬仰云云。
  又,《灌顶经》卷十一云(大正21‧530b)︰“我今亦劝造作黄幡悬着刹上,使获福德离八难苦,得生十方诸佛净土,幡盖供养随心所愿至成菩提。”
  此外,《药师本愿经》《十方随愿往生经》及《释门正统》卷四等亦说命终时悬幡可延寿或招福,此即是“续命神幡”与“命过幡”。《释迦谱》卷五〈阿育王造八万四千塔记》云(大正50‧79a)︰
  “塔成造千二百织成幡及杂华,未得悬幡。王身有疾,伏枕慷概曰︰若威灵有感,愿察我至诚,(中略)由是病愈增算十二,故因名为续命幡。”
  又,《灌顶经》卷十一尝述及命过幡之原理(大正21‧529c)︰
  “若人临终未终之日,当为烧香然灯续明,于塔寺中表刹之上,悬命过幡转读尊经竟三七日。所以然者命终之人,在中阴中身如小儿,罪福未定应为修福,愿亡者神使生十方无量刹土。承此功德必得往生。亡者在世若有罪业应堕八难,幡灯功德必得解脱。”
  真言宗则谓幡具有无量佛德,如行者以顶触幡则来世成道可至佛位,此称灌顶幡。《秘藏记》卷末云︰“世人皆以幡号灌顶,是以幡功德先为轮王,后终成佛以到佛果,名为灌顶。”
  [参考资料] 《杂阿含经》卷二十五;旧译《华严经》卷七;《法华经》卷三〈授记品〉;《大般涅槃经》卷中;《药师如来本愿经》;《经律异相》卷六;《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二之二;《洛阳伽蓝记》卷五;石田茂作监修《新版佛教考古学讲座‧佛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