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平常心是道
又称赵州平常心是道,或平常是道。意谓无思量计较的平常心就是道。据《赵州真际禅师语录并行状》卷上所述,赵州从谂问南泉普愿︰“如何是道?”南泉普愿答说︰“平常心是道。”南泉以为此道不属知与无知。言知,唯是妄觉。言不知,即是无记。拟议即皆乖反。故达不拟之道,寥廓洞然,犹如太虚。《无门关》第十九则,颂云(大正48‧295b)︰“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禅宗颂古联珠通集》卷十八揭举圆悟克勤之颂云(卍续115‧215上)︰“遇饭吃饭,遇茶吃茶,千里百□,四海一家,解却粘去却缚,言无言作无作,廓然本体等虚空,风从虎兮云从龙。”
◎附︰日种让山着‧芝峰译《禅学讲话》〈后篇〉本论第一章第七节
禅的真理,一切都是自己所有,故此外更没有什么可求,求则益远;唯照顾自己,也决没有向他可求。要之︰祇是透彻那不可得底而已。
达磨西来的真意,不外“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罢了。简言之︰不依一切说教理论,直指在汝之心,一旦抓住了自己所有独然自性的那个核心,就会在那安住处发生出来。故古人云︰“道本圆成,何假修证!”也有说︰“人人分上,丰富完备。”更有说︰“人人具足,个个圆成。”祇这个圆成底,原不待于外物,唯是充足乎己;更不受任何拘束,具足自由自在;道破了,亦不外是“廓然无圣”非合理的合理而已。南泉说“平常心是道”的公案中云︰
“南泉因赵州问︰‘如何是道?’泉曰︰‘平常心是道。’州曰︰‘还可趣向否?’泉曰︰‘拟向即乖!’州云︰‘不拟争知是道?’泉云︰‘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如太虚廓然洞豁,岂可强是非也。’州于言下,大悟。”(《传灯录》卷八)
平常,是平稳常住的意味,远离生住异灭等诸相的心境。《说佛境界经》曰︰“文殊言︰‘菩提无形相无为。云何无形相?不可以六识知故︰云何无为?无生住灭故也。’”
无为无形相之道,不可名,不可说,任何语言亦不能表显故,根本亦非因修而得。如盘山和尚说︰“三界无法,何处求心?”因为凡是可求的,必是被限制的。不可得不可说之道,若向之拟议,就在这个刹那里失却道的真相。南泉说“道不属知,不属不知”者,就是表现出道的超认识性。所知的是妄觉之境,即分别思虑之境;思虑分别,是对立的分裂的;知的世界,是没有生命的活动,是个无活跃的死体。宗教的真的实在,是超知超不知之境,全不是对立的,所谓“言诠不及,意路不到”。唯立足在直观的体验之境的人,可以触到那种风光,把握着那种妙味。这就是南泉说的“若真达不疑之道,如太虚廓然洞豁,岂可强是非也”的意思;达磨之所以说“廓然无圣”,也着落在这里。这个境界,是具有无限的广大和无量深邃的世界,不着一纤毫翳归于纯粹意识之境。这就是意识的超过意识而归还于意识无意识的本源的境涯。然后,那才是真的独然自性自然的容姿这个境涯里根本无有可师;祇是自己归还于自己,显现自己,此外别无他道,这是归家稳坐之境。首山在“示竹篦公案”中记着︰“首山和尚拈竹篦示众云︰‘汝等诸人,若唤作竹篦则触,不唤作竹篦则背;汝诸人且道︰唤作甚么?’”(《传灯录》卷十三)
“触”,即是肯定;“背”,就是否定。离却这否定肯定的两边,才触著「物自体”,把握得“物自体”。故禅的根本法,是在于第一义的绝对境。这个境,应知道是征兆未分以前,主客未立以前的物自体,是意识自体的独自境;故黄檗说之为“无师”,百丈示之为“并却唇吻”。然而不可忘记了另一面的存在,便是第一义自体的作用,偏陷堕在无师及并却唇吻的一边时,却会失掉法自体的作用;故在翠微禅板公案所指示出的,正恐为欠缺着征兆未分以前的一机而变成死物,这也应须加以注意。是以香林的“坐久成劳”,以显出法自体之超越修证;马祖的“藏头黑海头白”,以指示其超越性本然之姿态。三祖的《信心铭》中说的“多言多虑,转不相应;绝言绝虑,无处不通”,在沉默中见出宗教的根源;在这沉默的神秘中现出永远,无限光庖对的姿势。此所谓︰“多言多虑,离真伤神。”“道个佛字,拖泥带水,道个禅字,满面惭惶”者是也。禅的源底,究非语言可得表现;禅的真实相,不容有闲言语、闲妄想的余地,除“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外,别无可求之道。不立,即是直示着不容语言文字,原来怎样就是怎样地直接启示着真理。否定,就是不改本相的肯定;并却唇吻、无师、无圣、西来无意的世界,就是那样地的藏头黑海头白。整个都是“风休花尚落,鸟啼山更幽”的世界,遍界不藏恒时现成的世界,人人具足的世界;这是一字不说的世界,是公开的神秘之境。《起信论》云︰“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是故一切法,从本以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
一达到这种绝对境,是处处无碍,事事通达的大用现前。古人说︰“言语道断者,是一切言语也;心行处灭者,是一切心行也。”这就是显然地说︰若彻底地到了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沉默的神秘境界,自然地从这里发出一切言语一切心行无处不通的达于自在境界,成为一切法之光明。
故言语及思虑,并不是完全妨害于禅的,不过禅的本源,言语及思虑是达不到的境地,这境地切勿忘记了是主客未分以前的境地!然而一旦达到本源而归来见一切,就在一切中,堂堂地显现其本源;所以若仅仅以否定的片面视为禅,那是大错特错。应知道这否定也须予以否定、在否定尽处有大肯定──大用现前不存规则的无碍境。若不明白这点,就落于雪窦禅师所说的︰“龙牙山里龙无眼,死水何会振古风”中去。
[参考资料] 《景德传灯录》卷十;《祖庭事苑》卷七;《虚堂和尚语录》卷九;《联灯会要》卷六;《五灯会元》卷四;《永平广录》卷八;《光明藏三昧》;《延宝传灯录》卷七;《禅学思想史》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