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年分度者
日本佛教用语。指每年由朝廷所准许的一定名额的出家者。又称年料度者、年分学生、年分者、年分。
此制起源于持统天皇十年(696)十二月,规定每年十人剃度。至平安初期成为常例。当时诸宗派、诸大寺院对于获准出家者,各施以其所定之法试验,过关者乃可剃度为沙弥。并于受戒后的六年至十二年间,专修所规定的经论。大同元年(806)又依最澄的上表,制定诸宗年分度者的人数及专攻的学业。即华严宗二人(读《五教指归纲目》)、天台宗二人(一人读《大日经》、一人读《摩诃止观》)、律宗二人(读《梵网经》或《瑜伽师地论》〈声闻地〉)、三论宗三人(二人读“三论”,一人读《成实论》)、法相宗三人(二人读《成唯识论》,一人读《俱舍论》)。承和二年(835),再依空海所奏,允真言宗的年分度者为三人。尔后,诸寺皆设有此制,且人数渐多,至十世纪末,始趋衰微。
我国自古亦有类似“年分度者”的制度流传。如《魏书》〈释老志〉载,北魏文成帝(452~465在位)时,允许性行素笃而欲为沙门者,不论长幼,皆可出家。其人数为大州五十人,小州四十人,偏远地区十人。太和十六年( 492),又规定大州百人,中州五十人,下州二十人。《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一也叙述玄奘的出家,云(大正50‧221c)︰“其第二兄长捷先出家,住东都净土寺,察法师堪传法教,因将诣道场,诵习经业。俄而有敕,于洛阳度二七僧,时业优者数百。”
[参考资料] 《传述一心戒文》卷上;《延喜式》;《弘仁式》;《日本后纪》卷十二、卷十三;《日本逸史》卷七、卷十一、卷十三、卷三十六、卷三十八;《续日本后纪》卷四、卷十一、卷十三;《睿山大师传》;《文德实录》卷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