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幻有


  佛典对于一切现象的描述。亦即以假幻无实比喻诸法。谓诸法虽存,但并无实有之体性,犹如幻化之物,虽无实性却现有诸相。如《成唯识论》卷一所言,诸蕴之相,依缘而生,故是幻有。《大智度论》卷六云(大正25‧101c)︰“诸法相虽空,亦有分别可见不可见。譬如幻化象马及种种诸物,虽知无实,然色可见,声可闻,与六情相对,不相错乱。诸法亦如是,虽空而可见可闻,不相错乱。”
  三论系的学者主张诸法幻有故空,法相系的论师则立依他起性为有。此即所谓的空有论诤,其中以护法、清辩二师的诤论最著。对此空有论诤,《十二门论宗致义记》卷上以为,两系论师之相互论难,并非相破,而是相成。以末代有情根器渐钝,闻说幻有,即执于定有。因此清辩等破有令尽,至毕竟空而得缘起幻有;又因闻说缘生性空,即谓为断无,故护法等破空存有,使得不异有之真性空。其中要义,在于幻有具不违空之“有”义,及不背有之“空”义。
  此外,天台宗所立七种三谛中,以幻有为俗谛,即空为真谛。此是通教的教义。诸法乃因缘所生,其体真空。诸法之当相并非实有,而是幻有。故幻有乃是俗谛云云。
  [参考资料] 《法华玄义》卷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