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广弘明集


  三十卷。唐京兆西明寺释道宣撰。这是继承、并扩大梁‧僧祐《弘明集》而作的书。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二册。在《旧唐书》〈经籍志〉里,《广弘明集》虽与《弘明集》同列于丁部集录三类中的总集内,但它的体制和《弘明集》却稍有不同。《弘明集》分卷不分篇,《广弘明集》则除分卷而外,还按照所选文章的性质分为十篇︰归正、辩惑、佛德、法义、僧行、慈济、戒功、启福、悔罪、统归。每篇之前各冠以小序。不仅如此,《广弘明集》还用这十种范畴给僧祐《弘明集》所选的文章分类列目,而将它们收在除戒功、悔罪而外的八类中。又《弘明集》皆选辑古今人的文章,作者僧祐自撰的除末尾〈弘明论〉而外,只第十二卷开头有一篇小序,总计不过两篇。但《广弘明集》则除选辑古今人文章而外,作者道宣自撰的叙述与辩论的文章编入甚多。因此,《弘明集》仅是选辑,而《广弘明集》则叙述辩论与选辑并用。
  现在通行的《广弘明集》有两种版本︰一为吴刻本(万历十四年丙戌吴惟明刻本,出于宋、元藏)三十卷;一为嘉兴方册藏本四十卷。
  本书各篇内容如次︰
  (1)归正篇︰从孔、老、释三家的比较上单独推尊佛教,以为只有佛才是归于正觉的,这和以前调和道释的看法不同,自卷一〈列御寇商太宰问孔子圣人〉起至卷四隋‧释彦琮〈通极论〉止,所选文章共十五篇,都不外阐明这个宗旨。
  (2)辩惑篇︰一般人的疑惑不外两种︰一是不相信佛是圣人,二是不相信佛法是实在。这些疑惑的产生,固然由于未能好好地研究佛理,同时也惑于道家相胜之说,这就须加以辩解。自卷五魏‧曹植〈辩道论〉起至卷十四李师政〈内德论〉止,所选文章共十九篇,都属此类。
  (3)佛德篇︰这里将有关叙述佛的祥瑞与颂扬佛的盛德的文献选辑出来,以启发人们对内教的信仰。自卷十五晋‧支遁〈释迦文佛像赞〉起至卷十七隋‧安德王雄百官等〈庆舍利感应表并答〉止,所选文章共十四篇,都属此范围。
  (4)法义篇︰这里辩解真俗二谛等佛教的法义。自卷十八晋‧戴安〈释疑论〉起至卷二十二太常博士柳宣〈与翻经大德等书〉并〈答〉止,所选文章共八十篇,大都阐明此义。
  (5)僧行篇︰自卷二十三东晋‧丘道护〈道士支昙谛诔〉并〈序〉起至卷二十五彦琮〈沙门不应拜俗总论〉止,所选辑的都是有关高僧大德的行事,共三十六篇。
  (6)慈济篇︰释迦施教首重止杀并培养慈心,人都以慈为怀,自可胜残去杀。自卷二十六沈休文〈究竟慈悲论〉起至卷末梁高祖〈断酒肉文〉止,所选文章共五篇,都阐明此义。
  (7)戒功篇︰欲登圣域,必先以戒德约束自己,戒律首重慈悲,一念慈悲即功德无量。自卷二十七晋‧庐山释慧远〈与隐士刘遗民等书〉起至卷末唐‧终南山释氏的〈统略齐文宣净行法门〉止,所选文章共九篇,都阐明此义。
  (8)启福篇︰佛教以慈济利众修福。自卷二十八拓跋圭〈与朗法师书〉起至〈唐西明寺钟铭〉并〈序〉止,所选文章共三十八篇,皆阐明此义。
  (9)悔罪篇︰诸佛大悲不忍众生因造罪业长沦生死,规定悔罪仪式使得自新。自卷二十八梁简文帝〈谢勒为建涅槃忏启〉起至卷末梁、陈两朝皇帝〈依经悔过文十首〉止。所选文章共十五篇,皆阐明此义。
  (10)统归论︰以上九篇总从各方面护法明教。此篇系就佛法陈词颂德。自卷二十九梁武帝〈净业赋并序〉起至卷三十今上〈游京师大慈恩寺诗〉止,共五十一篇,均此类文献。
  本书撰述的主要宗旨,作者道宣在〈统归篇序〉的开头自己就说过,是为了“弘护法纲而开明有识。”这与《弘明集》的主要宗旨在于排斥异端而弘道明教的目的大致相同。
  本书所收重要资料,首先是佛道之争,主要的有三次︰在北魏时代因太武帝信奉道教并由崔浩的进谗,北方佛教遭受了第一次毁灭性的打击。在北周武帝时代复因黑衣当王的谶记,并经道士张宾、卫元嵩的构陷,北方佛教又遭受了第二次毁灭性的打击,但同时道教亦受到破坏。在唐高祖武德年间(618~626)有沙门法琳与傅奕之争,这次佛教虽未受严重的打击,但后来韩愈辟佛,武宗毁法,直接间接都与傅奕的议论有关。其次是佛教思想史的问题,主要的有二︰(1)在佛性问题,(2)为二谛问题。
  佛性是《涅槃经》的中心思想,《涅槃》源出《般若》,但《般若经》未明言佛性,所以在两晋、南北朝时代,北方的鸠摩罗什虽宏《般若》而未畅说《涅槃》。门下道生始于佛性问题有大创见,即顿悟渐修说。道生以为佛性就是一切众生的本性,本性真实不虚,凡夫由无明而起乖异,是谓迷惑。以智慧力量除去迷妄,佛性自现,这是一个以不二的智慧冥契不分的真理而豁然贯通的顿悟过程。但觉悟非是自然生起,有赖于教与信修,即渐的功夫。道生的顿悟渐修说,大致如是。谢灵运作《辩宗记》并与法勖等诸家往返答辩,主顿悟信修说,而为道生张目。此外道生尚有阐提成佛说。
  道生当时所见《涅槃》经文为法显所得的六卷本,其中本无阐提成佛义。但道生独具只眼,竟说此经传度未尽。他以为佛性为众生本有之性,反本即得。所谓见性成佛者,不过此本性的自然显发而已。阐提既是众生,当然也有佛性,既有佛性,当然也能成佛。道生之说虽受非难,六朝以后却大为盛行。
  其次二谛,是《般若》三论学的骨干。当《般若》学流行于晋代,宋、齐间《涅槃》与《成实》并盛,而成实师之说,易与《般若》相乱,它不但于人空外主张法空,并且还大谈二谛与中道。梁代成实师的代表如庄严僧旻、开善智藏、龙支道绰诸家都认为二谛可以相即而与《般若》三论说法抵触,因此,《般若》三论学者,不能不对成实师之说加以批判。从周颙作《三宗论》而攻难之后,双方争论遂络绎不绝。如梁武帝注《大品经》,昭明太子谈二谛并与二十二家往返议论,都对《般若》三论的弘扬有很大的影响,而本集都保存了这些资料。
  此外,本书在北周佛道二教论争中所收的《二教论》《笑道论》,又在初唐佛道论争中所收的《破邪论》《决对废佛法僧事》《辩正论‧十喻九箴篇》等,也提供了中古宗教史上好多宝贵的资料。(田光烈)
  ◎附︰陈垣〈广弘明集〉(摘录自《中国佛教史籍概论》卷三)
  (作者)道宣即撰《续高僧传》之人,《宋高僧传》十四有传。此书于宋、元、丽藏皆三十卷,明南北及清藏四十卷。《四库》著录者三十卷,与《弘明集》同为纪昀家藏。《弘明集》,《四库》用吴惟明刻本,知此书亦用吴刻,因吴氏两《弘明集》合刻也。吴刻出于宋元藏,时在万历十四年丙戌,嘉兴藏出于明北藏,《广弘明集》先刻,在万历三十八年庚戌,《弘明集》后刻,在万历四十四年丙辰。
  本书体制及学人利用
  本书体制与《弘明集》略异,故不曰“续”而曰“广”。《弘庚》不分篇,此则分十篇︰(1)归正,(2)辨惑,(3)佛德,(4)法义,(5)僧行,(6)慈济,(7)戒功,(8)启福,(9)悔罪,(10)统归。每篇前各有序。
  又《弘明集》皆选古今人文,自撰仅卷末〈弘明论〉一首。此则每篇恒有道宣叙述及辩论列代王臣对佛法兴废等事。故《弘明集》仅选辑而已,此则叙述辩论与选辑并用者也。
  作者缁素共一百三十余人,内南北朝一百余人,唐近三十人,尚有在道宣叙述中所引用者未计。如卷六〈列代王臣滞惑解〉,列举兴隆佛教者十四人,毁灭佛教者十一人,皆佛教史上重要史料。明‧冯惟讷编《古诗纪》,梅鼎祚编《古文纪》,张溥编《汉魏六朝百三家集》,皆曾利用之,三书皆自上古至隋。《四库提要》于此书卷三搜得阮孝绪《七录序》,矜为瑰宝,实则明人早已见及,特明人纂述,不尽注出典,即注出典,亦不注卷数,方法不如后人之密,故每为清人所轻,而严可均《全汉魏南北朝文》遂称独步矣,此时代风气之赐也。
  本书板本及两本卷数对照
  本书板本,通行者大别为两种︰(1)三十卷本,吴刻及频伽本属之;(2)四十卷本,嘉兴方册藏及常州本属之。
  《郑堂读书记》著录者为嘉兴藏本,而称三十卷,二者不相应,亦沿《四库提要》而误耳。《四库》用吴刻本三十卷。《全南北朝文》引《广弘明集》,除《全宋文》用四十卷本、《全南北齐文》用三十卷本外,余皆两本参用。(中略)
  《四库提要》正误
  《四库提要》谓︰“道宣隋末居终南白泉寺,又迁丰德寺、净业寺,至唐高宗时乃卒。”其说未为大误。然宣公一生居止,前在终南,后在京师西明寺。西明寺初就,即诏宣充上座,玄奘法师至止,又诏与翻译,遇□令僧拜王者等事,宣上启争持甚力,又所撰著及删补律仪等,二百二十余卷,皆在西明寺。故不言丰德、净业二寺则已,如言丰德、净业,则不可不及西明寺。《新唐志》先著录道宣《大唐贞观内典录》十卷,后又著录《大唐内典录》十卷,云︰“西明寺僧撰”,即不知道宣为西明寺僧故,则西明寺一节,不可省也。
  《提要》又谓︰“其书采摭浩博,如梁简文帝被幽述志诗,及连珠三首之类,颇为泛滥。”按诗及连珠见卷三十上,然应采与否,纯属主观,实无标准。惟其书于梁简文〈与广信侯书〉、〈与慧琰法师〉二书、〈答湘东王书〉,既载于卷十六,复载于卷二十一及卷二十八,是为重出。撰《提要》者不于此纠正,而批评其应采与否,未免轻重倒置。《提要》又引《神僧传》六,称道宣为僧祐后身。按《神僧传》乃拖撰集之书,其〈道宣传〉全采自《宋高僧传》十四,《宋高僧传》,《四库》著录,《提要》何以不引宋传而引明传,可知其随手翻检,未尝一究史源,实为疏陋。
  《提要》又称︰“道宣卒于干封二年,而书末有〈游大慈恩寺〉诗,乃题高宗之谥,殊不可解。”不知此乃《提要》所据刊本之谬,与道宣无涉,犹《史记》之有〈武帝本纪〉云尔。原本《广弘明集》唐高宗皆作“今上”,频伽所据丽本尚可为证。且不始于卷末,卷二十二〈述三藏圣教序〉及〈答法师玄奘谢启书〉,卷二十五〈沙门致拜君亲□〉及〈停沙门拜君诏〉,原本皆称“今上”,有何不可解,而致其讥评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