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广目天(梵Virūpākṣa,巴Virūpakkha,藏Mig-mi-bzan、spyan-mi-bzan)
音译毗楼博叉,意译广目天。四大天王之一,居处在须弥山之白银埵,为守护西方的护法善神。常以净天眼观察护持阎浮提众生。
相传广目天是大自在天的化身,由于前额有一目,因此称为广目天。不过后世流布的此尊形像,都未见该目。其形像通常作赤色忿怒形。甲胄上着天衣,右臂持三股戟,左拳置胯上,面向左方,交脚而坐。
广目天所住之处,在须弥山西方的周罗善见城。该城严净瑰丽,景色殊胜,如同其他三天王住处。此一天王率领无量天龙及富单那诸神等眷属,承担守护佛法的任务。
依《大集经》所载,佛陀曾付嘱广目天王护持阎浮提洲的西方世界,瞩彼率领其子及师子、师子发等八位诸龙军将、西方十六天神、三曜七宿、诸天龙鬼……等眷属,共同负起护法重任。佛教徒对此一天王的崇仰,也与持国、增长天相同,很少单独供奉,通常都以四天王之一的身份,与其他三尊共同地受人们的奉祀。
◎附︰〈广目天〉(摘译自《望月佛教大辞典》)
广目天又名西方天。四天王之一,十二天之一,十六善神之一。音译毗留博叉、毗留罗叉、毗楼博叉、毗楼婆叉、鼻溜波阿叉、髀路波呵迄叉,意译丑目、恶眼、杂语主、杂语、非好报。《华严经探玄记》卷二云(大正35‧143c)︰“西方毗楼波叉,此云杂语主,新名丑目。”又,《慧苑音义》卷上云︰“毗楼博叉具正云髀路波呵迄叉。言髀者,种种也;路波者,色也;呵迄叉者,根也。谓以种种杂色庄严诸根也。又云︰髀,种种也;路,色也;波阿迄叉,目也。言其目种种色庄严。旧云丑目者,谬也。”盖virūpākṣa为vi-rūpa与akṣa之合成语,vi-rūpa有丑或种种色义,akṣa有目或根等义,故Virūpākṣa应可译作丑目、丑根、种种色目、种种色根等。因此,《慧苑音义》所说有误。
此天住于须弥山第四层西方白银埵,率领龙神、毗舍阇神,司守护世界之大任。又,其所司之职在于处罚恶人,令受苦并起道心。关于其形像,诸说不同。依《陀罗尼集经》卷十一所载,毗噜博叉像,身长作一肘,着种种天衣,严饰极令精妙,与身相称,左手伸臂执矛肖,右手持赤索。其真言为“唵毗噜博叉那伽地波跢曳莎诃”(oṁ virūpākṣa nāga dhipatāya svāhā)。
在中国,广目天之造型有多种,如河北居庸关西南壁上所刻者,构图颇为雄劲,系元代中期所制作。其右手执蛇,屈左手按于胸前,左脚踏于恶鬼背上;左侧立有裸体 36胁侍,持金刚杵。而于敦煌千佛洞所发现者为着色绢本,形像为身披中国式革制甲胄,以天衣、金具饰体,右手持剑,左手支持剑中央,两足踏于夜叉之上,眉间洋溢隽锐之气。日本方面,向来盛行广目天之造像,现今大和法隆寺、东大寺、兴福寺等诸大寺均藏有优秀之古像,列为国宝者达四十七件之多。
[参考资料] 《玄应音义》卷十八;《华严经疏》卷五;《起世经》卷六〈四天王品〉;《长阿含经》卷十二、卷十九;《佛母大孔雀明王经》卷中;《药师琉璃光王七佛本愿功德念诵仪轨供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