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庄严(梵vyūha,巴byūha,藏bkod-pa)


  装饰、排列之意。即布列众宝、杂华、宝盖、幢幡、璎珞等物,以装饰严净道场或国土。《华严经大疏钞》卷六十三举其梵语音译为“摩利伽罗”。《大智度论》卷十云(大正25‧133c)︰
  “尔时是三千大千世界,变成为宝华遍覆地,悬缯幡盖,香树华树皆悉庄严。(中略)如人请贵客,若一家请则庄严一家,一国主则庄严一国,转轮圣王则庄严四天下,梵天王则庄严三千大千世界,佛为十方无量恒河沙等诸世界中主,是诸他方菩萨及诸天世人客来故,亦为此。”
  天亲菩萨在其《净土论》中,将阿弥陀佛净土的庄严景况分为国土庄严、佛庄严、菩萨庄严三种。其中,“国土庄严”指依报之山河草木之严丽相;“佛庄严”、“菩萨庄严”指正报的佛、菩萨之庄严身相。其中,国土庄严有十七种,佛庄严有八种,菩萨庄严有四种,总为二十九种庄严成就。人间的庄严,也可分为以幢幡璎珞来装饰家屋内外或路傍等,以及以衣冠铛钏修饰身相威仪二种。
  《大乘义章》卷十九将庄严分为人、法、事三种。“人庄严”即以胜善众生居住其中,故称为净;“法庄严”含诸佛法门,故称为净;“事庄严”即有关众宝、光明等事相的庄严净。此外,《大集经》卷九、《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卷八,就四摄受的第三“福摄受”,举出身、语、国土、所生四种庄严;又,新译《华严经》卷五十四中,也记有十种庄严。
  [参考资料] 旧译《华严经》卷一〈世间净眼品〉、卷十〈明法品〉;《大品般若经》卷一〈序品〉;《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七;《大哀经》卷二〈庄严法本品〉;《大方等大集经》卷十七〈虚空藏菩萨品〉;《大楼炭经》卷一;《法华经》卷一;《金刚般若波罗蜜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