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庙
指奉祀佛祖、圣贤、祖先之灵或神灵之处所。庙,原指祭祀祖先之处,即所谓宗庙。《慧琳音义》卷五十五云(大正54‧671c)︰
“庙,苗裱反。尔雅云︰室有东西厢曰庙。考声云︰凡宫前曰庙,后曰寝。尚书大传云︰庙者貌也。白虎通云︰先祖之尊貌也。说文云︰从□朝声,会意字也。经作广非也。”
奉祝皇族祖先灵位者称为太庙,世家或富豪宅邸内奉祀祖先处称为家庙。后有祭祀圣贤者,如祭祀孔子者称文庙或先师庙,祭祀武人者称为武庙。如山东曲的文庙、张家口的关帝武庙等,皆颇著名。另有基于民间信仰而祭祀神灵的庙,如称镇守神祠为城隍庙、富贵神祠为财神庙,天妃庙(后改称天后宫)、娘娘庙等亦属之。
然而,佛典中的庙,与上述意义不同,而相当于梵语之“窣堵波”(stūpa)。《法苑珠林》卷三十七〈敬塔篇〉云(大正53‧580a)︰“西梵正音名为窣堵波,此土云庙。庙者貌也,即是灵庙也。”又,《长阿含》卷四〈游行经〉云(大正1‧30a)︰“香姓婆罗门持舍利瓶,归起塔庙。毕钵村人持地焦炭,归起塔庙。”此谓于佛灭度后,起塔庙礼拜供养,以示尊重恭敬。此外,《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述及礼拜佛庙,可获得妙色好声等十种功德。
现代中国人,一般皆称佛教之寺院为寺,如佛寺,而称道教及民间宗教之建筑为庙。然亦有人将佛教之寺院习称为“庙”。
[参考资料] 《法华经》卷一;《灌顶经》卷六;《释迦牟尼如来像法灭尽记》;《礼记》〈元典礼〉卷下;《大唐西域记》卷九;《慧琳音义》卷二十七、卷五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