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废佛毁释
指日本江户中期至明治初期的排斥佛教运动。江户时代,施行檀家制度,寺院住持的权限提升,寺院、僧侣之暴行亦随之提高,因而引起社会大众的不满。部分幕藩领主与儒者于是积极进行破坏佛教的政策。宽文六年(1666)的会津、冈山、水户三藩即其中代表。另一方面,从幕府末期至明治时代,由于国学及水户学的崇神废佛思想,也更加强全国各地的废佛毁释风气。又加上明治政府实施神佛分离与神道国教化政策,乃使寺院大半被毁,僧侣被迫还俗,寺院杂物被售卖或烧毁,寺领田地、山林亦没收为官有地。日本佛教乃面临一大浩劫。
明治二年(1869)十一月,萨摩藩以藩主之菩提寺为废寺,而改为神社;依佛教方式撰写之墓碑,皆改为神名。其后,更破坏一0六0座寺院。明治三年闰十月,富山藩实行废寺政策,将其境内的一六三五座寺院,废去一六二九寺,仅允许六寺存在。明治四年二月,苗本藩亦令境内所有的寺院皆成废寺。因此,江户时代的佛教寺院,在明治初年多被破坏。
[参考资料] 冢本善隆《北朝佛教史研究》;《日本の佛教》(《讲座‧佛教》{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