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度僧制度


  指中日二国所曾施行的佛教出家制度。“度”有“渡”之义涵。即梵语tarayati之译语。取“渡生死苦海,令证涅槃”之意义。后人称出家剃发之仪式为“剃度”,即取其“出家可度生死海之彼岸”之义。依《四分律》卷三十二所载,凡未满十二岁、未得父母允许者不许出家,《摩诃僧祇律》卷二十三、卷二十四又载坏比丘尼净行、贼盗住、越济人、五逆、六种不男、太小、太老、截手、截脚、截鼻、盲、聋、哑、躄、鞭瘢、印瘢、拔筋、克筋、曲脊、王臣、负债、病、外道、儿、奴、身不具、陋色等皆不得出家。
  中国古代对出家原无限制。其后因僧数渐增,庶民常假藉出家以避输课,朝廷乃设僧籍加以登录。且就已出家者授予戒牒,并严禁私自度僧。凡有犯之者,即敕令还俗。《魏书》卷一一四〈释老志〉载︰“北魏‧延兴二年(472)四月检浮浪之僧,无籍者加以隐括,有籍者送付州镇。”《佛祖统纪》卷五十一亦载有“试经度僧”之制。谓梁末时帝敕天下僧尼入京城,比试经业。《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一亦载,隋‧大业八年(612),玄奘年十三,预试度。其后唐中宗、肃宗、代宗、敬宗、宣宗等朝,乃至宋、元、明代皆行“试经度僧”之法。
  此外,《佛祖统纪》卷五十一载,隋炀帝时诏七日间度千僧,后世称此为“特恩度僧”。唐肃宗至德(756~757)初年,依宰相裴冕之请,鬻售度牒1。此称之为“进纳度僧”。凡此,皆属“试经度僧”制之外的特殊度僧方式。
  日本亦甚早即有试经度僧之制,依《续修东大寺正仓院文书》卷十八载,天平十四年(742)十一月之试度科目为《法华经》《最胜王经》《理趣经》《药师经》之音训诵经。至平安朝时代,制定“年分度者”之制。每年各宗可透过试经之制以度僧十二人。在“年分度者”之外,则有依敕命而临时剃度的临时度者。镰仓时代以后,禁令弛废,私度之风渐盛。至德川时代,终于形成各宗所独有的度僧制度。
  [参考资料] 《给孤长者女得度因缘经》卷一~卷三;《善见律毗婆沙》卷十六;《目连问戒律中五百轻重事》;黄敏枝《宋代佛教社会经济史论集》第九章;冢本善隆《中国近世佛教の诸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