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出家或隐遁者所住之屋舍。又作草庵、蓬庵,或庵室。《释氏要览》卷上云(大正54‧263b)︰
  “释名曰︰草为圆屋曰庵,庵庵也。以自覆庵也,西天僧俗修行多居庵(此方君子亦有居庵者咸荣绪。晋书云︰陶琰年十五便绝粒居草庵。(中略)逸士传云︰陶潜居蓬庵。神仙传云:焦光居草庵)。”
  《五分律》卷一云(大正22‧5b)︰“尔时有比丘,名达尼迦,是陶家子,于乙罗山作草庵住。”《有部毗奈耶》卷四十八云(大正23‧892c)︰“有独觉圣者,造一草庵在中住止。”《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三十四云(大正24‧377c)︰“往空闲处而作草庵,昼夜勤思唯除乞食。”
  在中国佛教界,僧尼住处之名为“庵”者,规模皆小,不能与大寺丛林比况。及至近世,习俗相沿,往往以“庵”为比丘尼住处之专称。男众住处之称为“庵”者,甚为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