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康僧会(?~280)


  三国时代译经僧。祖籍康居,世居天竺,后因其父行商而移居交趾(越南北部)。十余岁时,父母双亡,服丧毕后出家。精进修学,对于三藏、六典、天文、图纬诸学无不精通,文笔亦通畅有力。时,江东佛法未盛,乃立志东游弘法。于赤乌十年(247)抵达建业,建立茅茨,设像行道。时,吴人初见沙门,疑为矫异,上奏吴主孙权。孙权诏而问之,师答以阿育王建八万四千塔之因缘。王不信,师乃归庐。与其徒共洁斋,并置铜瓶于案上,焚香礼拜,祈愿舍利感应。三七日后终感得舍利,孙权叹服之余,乃发心建塔。由于系首次在江南建寺,故称建初寺。并称建佛寺之地为佛陀里,江南佛法因此兴起。相传师亦传入泥洹呗声,清靡哀亮,为一代模式。晋‧太康元年示寂,年寿不详。号“超化禅师”。
  师译有《六度集经》八卷、《杂譬喻经》二卷,现均存。此外,师曾为《安般守意经》《法镜经》《道树经》作注。
  [参考资料] 《高僧传》卷一;《广弘明集》卷一;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六章;任继愈编《中国佛教史》(一)第五章;镰田茂雄《中国佛教史》第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