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延历寺
日本天台宗总本山。位于滋贺县大津市阪本本町,又称比睿寺、比江寺、比睿山寺、山门、睿山等,山号比睿山。延历四年(785)七月,传教大师最澄登比睿山结草庵,修道业。七年,创根本中堂,安置自作的药师佛像,名比睿山寺,后改号一乘止观院,此即本寺的滥觞。
延历二十三年(804)最澄入唐参学。翌年返国,奉勒建大伽蓝,乃开天台法华宗。且为镇压帝京的鬼门,而以本寺为镇护国家的道场。弘仁十三年(822),本寺在最澄示寂后,获准设立大乘戒坛。翌年受赐“延历寺”匾额。尔后义真(第一任天台座主)、圆澄、圆仁等续建诸堂。清和天皇贞观元年(859)圆珍再兴园城寺,作为天台别院,于是伽蓝逐渐完备。最盛时曾有三塔、十六溪、三千余坊。在教学方面,除兼学圆密禅戒外,净土思想亦颇发达,使本寺发展成一综合佛教道场。开创镰仓时代新佛教的祖师如良忍、法然、亲鸾、日莲等人,多曾到此修学。故深受桓武、嵯峨等历代天皇的尊崇。
本寺住持称为天台座主。在第十三世之前,天台座主多为智证(圆珍)派门徒担任,故该派声誉颇盛,后因第十八世良源极力扩张慈觉(圆仁)派势力,以及永祚元年(989 )智证派余庆任第二十世座主时,遭慈觉派门徒抗拒,乃生起永祚宣命之乱。智证派门徒遂于正历四年(993)移居三井园城寺。从此山门(延历寺)、寺门(园城寺)纷争不已。当时山上僧徒为维护庄园而组织僧兵,称为山法师,并常与园城寺法师、南都众徒(奈良法师)交战,并横行于京都一带,令朝廷幕府甚为苦恼。元龟二年(1571)因与织田信长冲突,全山遭焚毁,僧徒死伤颇多。其后,药树院全宗、正教坊诠舜等人获得丰臣秀吉、德川家康的支持,乃重建诸堂,使该山大致恢复旧观。迄今为止,亦仍为日本佛教之最大道场。
全山可分成三塔︰
(1)东塔︰又称东塔止观院。以最澄所创之置有本尊药师如来及日光、月光菩萨、十二神将等像的根本中堂为中心。另有大讲堂(义真所创,为举行六月会、十一月会、广学竖义会等之处)、大乘戒坛院(义真所创,又称戒坛院、一乘戒坛院、法华戒坛院,是授圆顿戒的坛场)、文殊楼院(又称一行三昧院,圆仁所创,仿唐代五台山之风)、前唐院(圆仁的旧居)、总持院(圆仁所创,又称法华佛顶总持院)、净土院(最澄的庙所,仿唐代五台山竹林寺之风格而建)、无动寺明王堂(相应所创,置有检校)、大乘院(慈镇旧迹,亲鸾修学地)、檀那院(觉运住处)、五智院(圆仁的庙所)等堂宇。
(2)西塔︰置院主一职。以圆澄所建的释迦堂为中心。此堂又称转法轮堂,奉安本尊释迦如来及文殊、普贤、四天王等像。西塔大众皆在此修长讲、法华法、八字文殊法、不动法等。此外,又有相轮橖(最澄所建,又称净菩提心无垢净光摩尼幢相轮橖,纳《法华经》《大日经》等二十三部五十八卷)、法华堂、常行堂(两堂之间有曲折的回廊)、椿堂(圣德太子遗迹)、黑谷青龙寺(位释迦堂之北,为良源所创,系法然、真盛的修行地)、宝幢院、琉璃堂等处。
(3)横川︰置长吏一职。以圆仁所创的横川中堂为中心。此堂又称首楞严院,安有本尊圣观音及胁士毗沙门天、不动尊。另有四季讲堂(称定心房,今俗谓大师堂,为良源的住处)、慧心院(源信的住处)、定光院(日莲修学地)、生源寺(最澄诞生地)、华藏院(曹洞宗祖道元剃发处)、滋贺院(延历寺本坊)、日吉神社(奉祀山王权现)、赞佛堂等处。
此外,本寺的门迹寺院有妙法院、青莲院、三千院(合称天台三门迹)、曼殊院、毗沙门堂、轮王寺等。寺中所藏有铜造释迦如来坐像、木造千手观音立像、绢本着色天台大师像一幅、《天台法华宗年分缘起》一卷、《六祖惠能传》一卷等,多属日本国宝。
[参考资料] 《九院佛阁抄》;《山门堂舍记》;《睿岳要记》;《睿山大师传》;《慈觉大师传》;《智证大师传》;《天台座主记》卷一、卷二。